在故宫遇到苏轼 在文物中感知文人典范的艺术魅力

在故宫遇到苏轼 在文物中感知文人典范的艺术魅力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9-24 16: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同时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而散发独特的人格魅力,而成为备受景仰的文人典范。

2020年9、10月两个月的时间,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此次展览,以文物为载体,来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

通过此次故宫博物院所展出的苏轼的传世书法佳作、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珍品,我们得以再次感受到这颗艺术之星的璀璨与伟大。

对于中国人来说,每个人都能吟诵出几句苏轼的诗或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放流人物”……他的作品里有孤独、有思念、有诗意、有豪放,题材广泛,风格多元。苏轼后世的书画家根据其诗文作品创作了大量的书法绘画作品。

宋人 赤壁图 页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两次游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苏轼游赤壁堪称文学史上的佳话,也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此图取南宋时期流行的“一角半边”式构图,以类似特写镜头的方式描绘了苏轼与友人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并着力表现了水纹,显示出这一时期赤壁题材绘画与“水图”相结合的特点。存世另有两件同题作品与此出于一稿,仅在细节描绘上略有区别,现分别收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不但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等前代大家,在此基础上又有独创,引领宋代书法“尚意”新风。

苏轼最有名的书法作品当属《寒食帖》,其《寒食帖》与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合称“天下三大行书”,此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次我们在故宫的大展中可以看到的苏轼书法作品有:《治平帖卷》《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题王诜诗词帖》《三马图赞并引残卷》《归院帖卷》《春中帖页》等。

《治平帖卷》


此作是苏轼书写的一封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题跋可知,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苏轼时年三十余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正如赵孟頫所称“字画风流韵胜”,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是珍贵的苏轼早年书法墨迹。

《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

此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字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李常(字公择)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二帖自然流畅,姿态横生,秀逸劲健,是苏轼书法由早年步入中年的佳作。

苏轼一世沉浮,经历“乌台诗案”险些丢掉性命,后被贬黜至黄州,万年又被贬至海南。被贬后,苏轼开辟“东坡”一方田地,从笔墨纸砚中回归土地,以种田养家,从此以“东坡居士”自居。土地虽然禁锢了他的身体,他的精神却获得了新的自由。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现在在东坡种稻,虽然劳苦,却也有快乐。我有屋五间,果树和蔬菜十余畦,桑树一百余棵,我耕田妻养蚕,靠自己的劳动过日子。”

朱之蕃 《临李公麟画苏轼像 轴》

这幅苏轼笠屐像传为苏轼友人李公麟之作。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时,曾在访友途中遇雨,他向农人借来斗笠和木屐,农人争相笑看,而苏轼坦然处之。此图表现苏轼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此类笠屐像也成为后世在描绘苏轼形象时的一种经典范式。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谈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一生卷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却又是风光霁月的。

苏轼的艺术作品便是他内心与本性的流露。在千年之后,我们通过这些遗留下来的珍贵作品,纪念、致敬这位文人典范,也通过这些作品再次感受、领悟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