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粉丝追星行为回归理性?

近日,有媒体记者采访发现,粉丝为明星应援打榜,烧钱是必经之路。有粉丝透露,为了将自己的偶像推向“新星榜”前三名,粉丝后援会总集资金额超过20万元,其中购买社交账号的费用近万元。

如何让粉丝追星行为回归理性?

来源:广州日报    2020-09-29 11:41
来源: 广州日报
2020-09-29 11: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有媒体记者采访发现,粉丝为明星应援打榜,烧钱是必经之路。有粉丝透露,为了将自己的偶像推向“新星榜”前三名,粉丝后援会总集资金额超过20万元,其中购买社交账号的费用近万元。

应援打榜属于粉丝经济的范畴,即粉丝为偶像创造销量、提升知名度的行为。对粉丝来说,追星是一种减压方式,为原本枯燥无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然而,追星不止需要花时间,更需要花钱。在粉丝经济兴起的过程中,有些追星行为也逐渐变味,花钱砸榜、恶意控评、互撕谩骂等非理智行为不断发酵。

这些粉丝群体大多数还是未成年人,他们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尚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追星行为如果走向极端,很容易发展出攻击性很强的群体对立、互撕谩骂、人肉搜索等行为,逐渐成为网络暴力和诈骗犯罪的温床。

如何让粉丝追星行为回归理性?这还需要多方携手形成合力。

前不久,国家网信办就点名批评了微博、豆瓣网等平台存在大量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打榜、大额消费、煽动挑拨青少年粉丝群体互撕谩骂的不良信息和行为。这说明,平台方作为粉丝追星的第一道关口,理应积极作为,不能一味追逐商业利益,更应当注重社会责任。在粉丝为明星应援打榜的狂欢中,平台的确能获得不小的流量,但平台作为受益方,必须理性承担起监管的社会责任,对刷量控评等行为采取数据治理的手段进行干预。否则,应被问责。

作为粉丝个人,更要树立理性追星观,在经济能力范围内追星。追星本是一件减压、娱乐自我的事情,不应让其扰乱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以至于最终变成负担。树立理性追星观,更需要认清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有些粉丝被资本蒙蔽了,以为自己是偶像的创始人,但实际上偶像只是粉丝经济的产品。在追星的过程中,如果陷得太深反而会成为被赚钱的“韭菜”。粉丝们只有摆正心态、合理支出,才能使追星成为生活中的调味剂,而非麻醉剂。

对偶像明星来说,及时正确引导规劝粉丝追星既是对粉丝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毕竟,保持距离、人格对等,接近作品、远离生活,才是应有的追星状态。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