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创作的工程师思维

中国科幻作家中工科出身的比例很高。刘慈欣是计算机高级工程师,王晋康是石油系统高级工程师,潘海天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江波是芯片工程师,还有谢云宁、阿缺、郝赫等多位“工程师科幻作家”。

科幻创作的工程师思维

来源: 天津日报
2020-10-27 10: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科幻作家中工科出身的比例很高。刘慈欣是计算机高级工程师,王晋康是石油系统高级工程师,潘海天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江波是芯片工程师,还有谢云宁、阿缺、郝赫等多位“工程师科幻作家”。

《莫比乌斯时空》书影

顾适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高级规划师,她的专业方向是城市设计,工作内容主要是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设计和安排城市的各类物质要素。她的异军突起使得“工程师科幻作家”从计算机、机械、电子等传统工程学领域拓展到了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工程师出身的科幻作家在创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莫比乌斯时空》刚好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答案。

娜塔莎·麦卡锡的《人人都该懂的工程学》这本书总结了“工程师思维”的三大关键词──需求、系统和负反馈。根据我的观察,工程师思维在顾适(以及其他工程师科幻作家)创作时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首先,明确“需求”是工程师所有工作的起点。与其他工程设计工作不同的是,科幻创作没有一个所谓的甲方,作家要自己向自己提需求。

顾适的科幻创作具有明显的“需求意识”。意思是说,作者会把一篇作品想要达到的目标列出,然后有能力翻译需求、分解任务,并最终完成产品。读她的小说,细心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出整个过程。

其次,“系统”是工程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工程师作者会自然而言将系统思维应用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也就相当于说,拥有工程师思维的作者会在创作时将世界建构的逻辑自洽性放在很高的优先级,因为TA知道自己正在创造的是一整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系统思维带来的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顾适对美妙的结构有一种迷恋和执着,比如对称、重复、嵌套、递归、分形等,这应该也与作者从事城市设计工作有很直接的关系。再次,“负反馈”方式是工程师调整自己努力方向的办法。表现在文学创作层面,就是工程师作者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总结一些可以复用和迭代的方法或模式,并在其后的创作中做升级和创新。

所以说,这部选集很有价值的一点,就是可以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位拥有工程师思维的作者如何利用“先画小圆,再画大圆”的负反馈方式成长进阶的历程。

有人说,科学家发现真实的世界,工程师实现一个可能的世界。如果说所有的科幻作者都在创造一个新的想象世界,那么相比其他同行而言,拥有工程师思维的作者更关注的是这个想象世界的可实现性。

(三丰)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