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源东山 文化上虞 孝德之乡 越中望邑

诗源东山 文化上虞 孝德之乡 越中望邑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2-31 17: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2月31日电(记者陆中秋)浙江上虞,一方滋衍中华文明序章的灵秀沃土,地属河姆渡文化圈,至少在 55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上虞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托举起文明的星星火种。

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虞舜就出生在上虞曹娥江畔的虹蛘村,其因孝感动天、德被万方的事迹被后世尊为“明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上虞”、“百官”之名源于虞舜,“舜会百官”造就了上虞历史上第一次名人大聚会。

古越国时期,越王勾践在这里发展生产,越国的农业基地如“稷山”“鸡山”“豕山”,手工业基地如“练塘”“锡山”“姑中山”等都在上虞,同为“山阴古故陆道”“山阴故水道”腹地所在。精勤耕战的越人意志奠定了上虞交通畅达、百业精诚的基础,并将越文化底色厚植于此。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上虞置县。自秦至南北朝,随着中国历史由大一统到大分裂的不断演进,上虞完成了人口结构的大调整、南北文化的大融合、风俗习气的大嬗变,以群星闪耀、多元繁盛的文化特质彪炳于史册。

春秋经战国而至汉代,道家思想在浙江地区潜流涌动,上虞是其中重要的中心地区。

今天,在上虞章镇乌石山,留存着东汉大哲人王充的墓地。这位伟大思想家,在经学颓废、神学横行的时代,完成了划时代巨著《论衡》,与“天人感应”说形成对峙之势。其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至今仍为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提供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素养。

而后,东汉的道教代表人物魏伯阳,在上虞的凤鸣山、金罍山一带修道炼丹,他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美、英等国教科书、百科全书中均有提及。

东汉时期,也是上虞孝德文化进一步彰显炳焕的时期。公元143年端午日,一个14岁的少女为寻落水的父亲,纵身一跃,跳进滚滚江涛,在这块土地上谱写了孝感动天、哀婉壮烈的篇章。江以孝永、地因孝著,人们感怀追思她的孝烈之情,改舜江为曹娥江,曹娥江于是成为中国唯一一条以少女姓名命名的江河。已有1800多年历史的曹娥庙今天依旧临江而立,这座国家级文保单位,以雕刻、楹联、壁画、书法(古碑)“四绝”饮誉海内外,被世人称作“江南第一庙”。以百孝之祖虞舜和孝女曹娥为代表的孝德故事在上虞的不断流传、演进、丰富,鼎定了孝德文化在上虞诸多文化形态中的主体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上虞孝德人物和典故多达58例,上虞迄今有曹娥庙、朱娥庙、孝闻岭等18处孝德文化遗址、遗迹留存。2010年5月,上虞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今年上虞孝德文化生态保护区列入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名单,翻开了上虞打造新时代孝德文化传承地的新篇章。

汉魏时期,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相传曾在上虞长塘广陵一带隐居,一曲《广陵散》已绝世旷久,而长塘广陵村的浅浅清溪、茂茂竹林间,仿佛仍可闻听悲凉慷慨的歌蹈。

汉晋之交,上虞因九县通衢的交通之利,成为陈郡谢氏的侨居安家之地,同时期一些南迁士族或择谢氏为邻、筑室东山,或与谢氏在东山宴游吟咏,“东山雅聚”造就了上虞历史上第二次名人大聚会。谢氏在上虞风雅传家、积蓄力量,终以谢安东山再起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究极人生向往。东晋太元十年,谢安的从曾孙谢灵运出生在上虞曹娥江东岸,他开宗立派,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一篇《山居赋》写尽了上虞南乡灵动幽致的美景,上虞第一高峰覆卮山也因他“饮罢覆卮”而得名。谢氏的雅人深致、衣冠磊落在上虞蕴蓄了穿透光阴的浩邈诗意,令上虞成为后人们追模理想、摇曳性灵的精神之乡。

人与物的鼎盛,总是形质并举。在曹娥江中游两岸,已发现东汉至北宋近 400余处的青瓷窑址遗存,为造就成熟青瓷起源与发展的序列提供丰富的证据支撑。 197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古陶瓷界泰斗李家治先生就提出:“至迟到1900年前的东汉晚期,在我国南方浙江上虞越窑完成由陶向瓷的过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经各地考古发掘和研究,汉六朝时上虞青瓷已是通销南北、普及士庶的驰名品牌,成为“天下瓷都”。至晚唐五代及北宋早期,上虞窑寺前仍有“置官窑三十六所”的记载,持续的朝贡见证了上虞越窑的兴盛不绝。“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越窑青瓷在唐代陆龟蒙的诗句中闪烁出绝世的姿彩,令人神往不已,上虞的制瓷业的千年窑火曾惠及天下,也让世人得以瞥见古代曹娥江流域繁华、富庶的一隅,而今这部越窑烧造编年史正在续写新的传奇,上虞正以瓷源文化小镇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越窑青瓷文化的创新转化。

东晋时期,中国最具魅力爱情故事——梁祝传说起源于上虞。建国后拍摄的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开篇第一句唱词就是“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滨,有一个祝英台”,就是上虞作为“英台故里”的最好佐证,这则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不但在我国妇孺皆知,也成为在世界上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民间传说。

隋唐之际,大运河的开通及繁荣,令上虞的水上航运愈加便利,促进了上虞水利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东关、曹娥、百官、梁湖、皂湖、丰惠等商贸型集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唐代上虞县治改设丰惠,最终奠定了隋唐以后上虞的历史文化格局。

这一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兴起。自唐代起,上虞境内的东山、曹娥庙、称心寺以及诸谢的历史遗存等就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访谒,在这条追怀先贤的行旅之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伟大诗人都曾留下过诗文名篇:李白一生曾三次登临东山,并写下《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忆东山》等诗篇,谢安、谢灵运、谢眺不下百次地化为他诗句中高标远韵的意象;杜甫追念谢安的功业,在与朋友唱和诗中写道“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白居易在其绝句《东山寺》感佩道“直上青霄望八都,白云影里月轮孤。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王维在畅游曹娥江与东山后,撰写了著名的游记《东山记》,把东山四周的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上虞山水因人而圣化,浙东唐诗之路因上虞而发轫,今天,上虞正在加快推进大东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全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名山圣地。

宋代以后,上虞进入新的文化高峰,民间文风炽盛、书院兴起,理学宗师朱熹曾至上虞讲学。上虞亦是明代儒学大家王阳明的祖居地,少时的王阳明曾在上虞梁湖兰芎山的福仙寺中“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地孤身苦读,公元1513年,42岁的王阳明带着道友和弟子,到此寻祖,一路赏景游学,留下“知乐知学,孰非乐非学也”的感悟。

宋元明清四朝,上虞名臣才子层出不穷,涌现出杜衍、李光、杨次山等一众廉吏笔胆。文学大家刘履、史学大家章学诚、书法名家倪元璐、藏书家王望霖等为代表的上虞知识分子群体,承续了上虞的悠悠文脉,结出了丰硕的思想文化艺术成果。

晚明以后,随着一波又一波西学浪潮叩击国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浙东学派”“工商皆本”的理念,以及后来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等意识的普及,让许多世代固守耕读传家的人们,鼓足勇气、纷纷走出上虞。

清代晚期至民国,虞北地区出现了一批钱业商人,他们闯出声名之后,往往回乡投资,回报社会。1919年,上虞小越陈氏一族的钱业巨子陈春澜捐资,委托乡贤王佐、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共同创办了日后有着“北南开、南春晖”美誉的春晖中学。春晖中学的创办呼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上虞、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都有重大影响。为春晖中学第一任校长经亨颐人格魅力感召,夏丐尊、朱自清、匡互生、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奔赴白马湖畔,在教书育人同时,投身新文化运动,形成了白马湖文学流派。当时,国内教育界的望人,蔡元培、李叔同、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张闻天、黄宾虹、张大千、叶圣陶等也纷纷来此考察、讲学。象山脚下,白马湖畔,一时间名师云集,气象万千,“春晖集贤”造就了上虞历史上第三次名人大聚会,创造了上虞近代文化史上的高光时刻。

同时期,大批上虞籍文化巨匠,在举国上下文化革新浪潮中涌现。启蒙学者杜亚泉、一代儒学宗师马一浮、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育家陈鹤琴、哲学名家范寿康、现代园林之父陈从周、新月派诗人陈梦家、当代茶圣吴觉农等皆饮誉国内外。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上虞人民凭着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黑暗中顽强地摸索,在苦难中英勇地战斗,著名革命烈士王一飞、叶天底、何云等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献身,丰惠北撤会议旧址、陈溪浙东新四军后勤保障基地、岭南许岙战斗纪念馆等一处处红色印记仍诉说着虞舜大地的英雄气概、不灭信念。

千百年来,以三次名人大聚会为轴,上虞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改革开放后,上虞进入全新的时代,凝聚起了“崇孝守信、务实创新”新时代上虞精神。

20世纪60年代开启的近50年大围涂,上虞人用知难而进、人定胜天的围涂精神,令“铁面钱江”终变柔情,创造了沧海变桑田的神话。

出身于上虞谢塘的一代名导谢晋,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无比眷怀与关心家乡上虞的发展,特别是上虞文化的传承发扬,曾寄语道:“上虞文艺,从曹娥江走向世界。”

当代上虞人也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和践行着孝德之义,桑梓情深的乡贤精神在虞舜大地绽放,或立德不朽、或立功垂勋、或立言泽世。人杰地灵的上虞,已走出竺可桢、陈梦熊、徐光宪、田炳根、周炯槃、徐如人、钟群鹏、袁承业、金力、周勤之、强伯勤、陈润生、王基铭、曹春晓、景益鹏、袁钧瑛、朱利中等17名两院院士,他们在自然科学、尖端科学、现代医学、现代工业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和突破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古老的上虞,拓印过始祖虞舜的足迹,驰扬过於越文化的苍劲、铭记过黄绢曹碑的孝烈、回响过佛道大师的玄思、流淌过魏晋名士的风流、烧造过越窑青瓷的莹润、乘载过唐诗之路的轻舸、聆听过大儒文胆的道统,哺育过一代又一代植根于斯、赤子情怀的上虞人。

美丽的上虞,一川娥江,携覆卮山、东山、龙山、兰穹山、称山的奇秀,纳隐潭溪、下管溪、范阳江、小舜江的清隽,映照着虞南山岳的朵朵白云,翻动着杭州湾畔的花香稻香,拥抱着充满活力的宜居城市。

青春的上虞,正从历史的薄雾中走来,从渔歌唱晚的乡愁中走来,它有五千年成竹在胸,正与伟大时代共同飞奔,拥抱更加蔚蓝广阔的大湾区时代。

图片说明:

旭日东升,曹娥江上雾气渐薄 摄影:翁奇羽
东山景区景色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太傅祠”是其核心景点之一,这里也是了解谢安及谢氏家族辉煌历史的最佳去处 摄影:翁奇羽
东山村董家山自然村依山而建,古意盎然,显得精巧而又富有诗意。村内的历史文化风貌保存较好,优秀历史建筑分布相对集中,文物古迹遗存,传统的街巷格局仍然保存得相对完整。摄影:翁奇羽
因为谢安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上虞东山也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寻访谢安风采的必到之地 摄影:王忠良
东山谢安墓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谢氏后人自发前来祭祖 摄影:王忠良

已发现的东汉青瓷窑址遗存,为造就成熟青瓷起源与发展的序列提供丰富的证据支撑

摄影:王忠良

(图片作者授权同意中国日报网使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