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灯影戏”皮影人的传承与坚守

利用春节假期教小学孩子们学皮影已成为李建章的“保留曲目”。”  当下,李建章执着于到学校免费教孩子们学习皮影戏,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将皮影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一个“灯影戏”皮影人的传承与坚守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02-08 13:3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1-02-08 13: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个“灯影戏”皮影人的传承与坚守

李建章教孩子们学习皮影戏白云水摄

(新春走基层)一个“灯影戏”皮影人的传承与坚守

中新网唐山2月8日电(白云水魏庆贤)腊月二十七,春节将至,70岁的河北滦州皮影艺人李建章刚从唐山演出回来,来不及修整,就坐在书桌前,打开笔记本“备课”。原来,皮影传统剧目《武松打虎》深受当地孩子喜欢,十几名喜爱皮影的学生正在翘首以盼“李爷爷”为他们上皮影课。

“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面哈哈笑。”在河北唐山地区,熟悉皮影戏的朋友都知道,这则谜语形象地描绘了皮影戏:灯火朦胧,人影绰约。小小的剪影,经那一双双巧手摆弄,在方寸之间演绎出人生百态。

利用春节假期教小学孩子们学皮影已成为李建章的“保留曲目”。据介绍,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融绘画、刻纸、说唱、戏曲于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唐山皮影戏,以唐山地区滦州、乐亭一带的语言音韵为音乐特色,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建章是滦州市张马庄村人,是滦州皮影剧团团长。李建章从小就是个“影膏药”,看着皮影戏就跟着哼哼,从十二岁起拿纸学刻皮影,把窗户当戏台,找本影卷就学着唱,“也没人教过,就是喜欢什么琢磨什么,睡觉都琢磨”。爱上皮影的李建章,还经常找同乡的皮影爱好者们一块耍戏演唱。

  李建章教孩子们学习皮影戏 白云水 摄

1976年,李建章组建了滦州皮影剧团,在临近的各村为乡亲们免费演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维持剧团的生计,才开始收费演出。现在一年能演300多场,几乎每天都有演出,足迹也从滦州及周边地区发展到了津京唐及全国各地,2015年还把皮影演到了美国和葡萄牙。

“那时候,皮影在我们这一带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主要是耳濡目染。”李建章说。

因常年刮皮子、刻皮影,李建章的手上布满老茧。“驴皮放入凉水浸泡三到四天后,将外面的毛及里面的油肉处理掉,用刮皮工具上千次打磨,把它处理得像纸一样薄,才能雕刻、上色。”李建章说。

现如今,传统皮影戏与许多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一样,遭遇传承和保护的难题。为了保护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李建章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皮影戏传承人。“上岁数的人爱看皮影,而年轻人爱看皮影的少,皮影戏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面临几近‘绝唱’的困境,因为民间会耍皮影的艺人越来越少,加上很多皮影老艺人年岁已高,急需培养后备力量。”

当下,李建章执着于到学校免费教孩子们学习皮影戏,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将皮影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场子虽小,天地却大。只要孩子们喜欢、有兴趣,我就坚持到唱不动为止。”(完)

(白云水魏庆贤)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