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报画廊中穿越影史

英文中“海报”一词Poster来源于Post,原指公共环境中竖立的木柱,往往用于张贴公告之用;法文“海报”写作affiche,其动词词根afficher也是张贴布告之意。简言之,品读《电影海报艺术史》的体验很像是在逛海报艺术展,对于笔者这代有幸赶上21世纪初期国内迷影热潮的影迷而言别具意义。

在海报画廊中穿越影史

来源: 千龙网
2021-03-09 06: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英文中“海报”一词Poster来源于Post,原指公共环境中竖立的木柱,往往用于张贴公告之用;法文“海报”写作affiche,其动词词根afficher也是张贴布告之意。张贴和展览行为赋予了海报以生命,这恰与电影艺术异曲同工,如果没有公开展示和集体观看就谈不上电影的诞生,正因此电影才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的短片展映为出生日,而非以爱迪生窥镜式活动电影机为起始。作为一种需要大众亲身临场广泛参与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生产和再生产的产业形式,电影比其他艺术更加需要广而告之的宣传,这么看来,海报与电影两种事物可以说是缘定三生,注定要彼此成就。

《电影海报艺术史》一书,将百余年间电影艺术与海报设计这两门艺术相携相成的佳话娓娓道来,这是中国画报出版社继《电影通史》之后再次出版独辟蹊径的普及型电影读物。16开本的精装彩印本,赏心悦目,开卷仿佛进入一座电影海报博物馆,畅游其间,时而为海报勾起的电影回忆而激动,时而为海报本身的匠心独运而拍案叫绝,尤其当发现熟悉的电影情节及元素被经典海报完美诠释的时候,更深感这是两门艺术交缠共生才能开出的稀世奇花。

机缘巧合,现代意义上的海报和电影一样滥觞于浪漫的法国,当时电影尚未发明,最早的海报是为巴黎戏剧舞台演出而创作的。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繁荣、中产阶层消费社会的逐渐成形,以及两次大战历史风云的剧烈激荡,海报作为商业推广或意识形态宣传的有力载体在上个世纪持续发挥着作用,直接奠定并影响着平面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海报艺术自身的历史就足够车载斗量,与时尚史、广告史、设计艺术史交错难分。如何将电影海报艺术的历史画卷在读者面前井然有序地展开?如何涵盖电影海报进化历程中的方方面面?如何兼顾海报设计风格史与电影史?《电影海报艺术史》一书如一张经纬分明的大网,又像一案黑白纵横牵一发动全身的棋盘,分门别类把经典电影海报有序“展出”,介绍给读者。

该书最基本的一条“经线”是时间,从19世纪末卢米埃尔兄弟采用第一张电影海报说起,此后以20世纪的每十年期为界划定“展厅”,直到21世纪至今的新动向以及未来展望环节。在每个以年代划分的展厅中,都会有几个关键主题,也就是本书的“纬线”,来建构起这十年的电影海报特色。

首先,是电影艺术史、产业史作为纬线,由此提炼出每十年间,电影艺术风格或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包括风格流派名称、电影类型等等,而这些关键词往往又会突出地与国别乃至世界各地政治、历史情境相结合,详细阐释上述电影发展动向如何在电影海报中得以反映。

其二,海报艺术与平面设计史也是重要参照,美术界发起的重要的艺术运动,如新艺术、俄国构成主义、德国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对电影海报的影响,有时这些艺术运动同样也波及电影,正说明不同艺术之间的观念流动、相互影响,典型如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与表现主义风格海报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也延伸出对于特色海报设计大师、经典海报作者个人的“专题展览”。

其三,电影明星既是构成电影史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同时期海报的重点表现对象,每个年代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明星是本书第三条纬线。基本每个“展厅”都有以时代巨星为主题的专版,或将特殊年代享有某种共性的明星们集中展示,这恰恰可以将明星现象与电影类型生态以海报的形式结合起来供读者品味。

其四,当上世纪60年代“作者论”兴起,从此电影作者与作者电影的观念深入人心,富有个人风格的导演们摆脱电影工业程式化的束缚,借助“摄影机自来水笔”书写个性化的电影诗篇。“每个作者毕生拍摄同一部”电影的论断,也反映在这些作者的电影海报中,作者导演们是“展览”的必有单元之一。

最后,读者会来到“新世纪展厅”,看到近年来我们出入影院时看到的眼熟海报作品,重新回味并思考:在这个多媒体时代,传统海报如何焕发新的魅力?如何以更广泛的形式在互联网等新媒介中传播流通?而画面上呈现出的所有信息,依旧和当年张贴在街头一样,如一部静态的“预告片”,讲述着每一部电影的故事。

简言之,品读《电影海报艺术史》的体验很像是在逛海报艺术展,对于笔者这代有幸赶上21世纪初期国内迷影热潮的影迷而言别具意义。和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热”不同 ,新世纪初这波迷影潮流与互联网影迷群落的初兴、《看电影》等电影杂志的流行、外国电影资源和资讯的大量涌入、电影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普及等现象都大有关系。在那段每周末都去淘碟的时光里,本书中太多海报都曾作为碟片的封皮让人耳濡目染,在日复一日的翻找过程中,对它们的亲切感已渗透在潜意识里,往往在真的观看电影作品之前已经先认识了电影的“金装”。虽然很多经典影片最初不是在电影资料馆的大银幕上观看,亦无缘在影院空间欣赏大幅海报,但经典海报设计却依然起到了类似的宣传作用,在更多样的媒体载体中展示,正如今天打开各大视频网站电影频道,仍然是以海报作为最显眼的点击依据。只要电影艺术活着,电影海报就永远是电影最夺目的缩影,和经典影片一并被欣赏、被铭记。在这个电影本身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变局的特殊时代,衷心希望《电影海报艺术史》还能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陆嘉宁,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英文中“海报”一词Poster来源于Post,原指公共环境中竖立的木柱,往往用于张贴公告之用;法文“海报”写作affiche,其动词词根afficher也是张贴布告之意。张贴和展览行为赋予了海报以生命,这恰与电影艺术异曲同工,如果没有公开展示和集体观看就谈不上电影的诞生,正因此电影才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的短片展映为出生日,而非以爱迪生窥镜式活动电影机为起始。作为一种需要大众亲身临场广泛参与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生产和再生产的产业形式,电影比其他艺术更加需要广而告之的宣传,这么看来,海报与电影两种事物可以说是缘定三生,注定要彼此成就。

《电影海报艺术史》一书,将百余年间电影艺术与海报设计这两门艺术相携相成的佳话娓娓道来,这是中国画报出版社继《电影通史》之后再次出版独辟蹊径的普及型电影读物。16开本的精装彩印本,赏心悦目,开卷仿佛进入一座电影海报博物馆,畅游其间,时而为海报勾起的电影回忆而激动,时而为海报本身的匠心独运而拍案叫绝,尤其当发现熟悉的电影情节及元素被经典海报完美诠释的时候,更深感这是两门艺术交缠共生才能开出的稀世奇花。

机缘巧合,现代意义上的海报和电影一样滥觞于浪漫的法国,当时电影尚未发明,最早的海报是为巴黎戏剧舞台演出而创作的。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繁荣、中产阶层消费社会的逐渐成形,以及两次大战历史风云的剧烈激荡,海报作为商业推广或意识形态宣传的有力载体在上个世纪持续发挥着作用,直接奠定并影响着平面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海报艺术自身的历史就足够车载斗量,与时尚史、广告史、设计艺术史交错难分。如何将电影海报艺术的历史画卷在读者面前井然有序地展开?如何涵盖电影海报进化历程中的方方面面?如何兼顾海报设计风格史与电影史?《电影海报艺术史》一书如一张经纬分明的大网,又像一案黑白纵横牵一发动全身的棋盘,分门别类把经典电影海报有序“展出”,介绍给读者。

该书最基本的一条“经线”是时间,从19世纪末卢米埃尔兄弟采用第一张电影海报说起,此后以20世纪的每十年期为界划定“展厅”,直到21世纪至今的新动向以及未来展望环节。在每个以年代划分的展厅中,都会有几个关键主题,也就是本书的“纬线”,来建构起这十年的电影海报特色。

首先,是电影艺术史、产业史作为纬线,由此提炼出每十年间,电影艺术风格或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包括风格流派名称、电影类型等等,而这些关键词往往又会突出地与国别乃至世界各地政治、历史情境相结合,详细阐释上述电影发展动向如何在电影海报中得以反映。

其二,海报艺术与平面设计史也是重要参照,美术界发起的重要的艺术运动,如新艺术、俄国构成主义、德国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对电影海报的影响,有时这些艺术运动同样也波及电影,正说明不同艺术之间的观念流动、相互影响,典型如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与表现主义风格海报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也延伸出对于特色海报设计大师、经典海报作者个人的“专题展览”。

其三,电影明星既是构成电影史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同时期海报的重点表现对象,每个年代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明星是本书第三条纬线。基本每个“展厅”都有以时代巨星为主题的专版,或将特殊年代享有某种共性的明星们集中展示,这恰恰可以将明星现象与电影类型生态以海报的形式结合起来供读者品味。

其四,当上世纪60年代“作者论”兴起,从此电影作者与作者电影的观念深入人心,富有个人风格的导演们摆脱电影工业程式化的束缚,借助“摄影机自来水笔”书写个性化的电影诗篇。“每个作者毕生拍摄同一部”电影的论断,也反映在这些作者的电影海报中,作者导演们是“展览”的必有单元之一。

最后,读者会来到“新世纪展厅”,看到近年来我们出入影院时看到的眼熟海报作品,重新回味并思考:在这个多媒体时代,传统海报如何焕发新的魅力?如何以更广泛的形式在互联网等新媒介中传播流通?而画面上呈现出的所有信息,依旧和当年张贴在街头一样,如一部静态的“预告片”,讲述着每一部电影的故事。

简言之,品读《电影海报艺术史》的体验很像是在逛海报艺术展,对于笔者这代有幸赶上21世纪初期国内迷影热潮的影迷而言别具意义。和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热”不同 ,新世纪初这波迷影潮流与互联网影迷群落的初兴、《看电影》等电影杂志的流行、外国电影资源和资讯的大量涌入、电影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普及等现象都大有关系。在那段每周末都去淘碟的时光里,本书中太多海报都曾作为碟片的封皮让人耳濡目染,在日复一日的翻找过程中,对它们的亲切感已渗透在潜意识里,往往在真的观看电影作品之前已经先认识了电影的“金装”。虽然很多经典影片最初不是在电影资料馆的大银幕上观看,亦无缘在影院空间欣赏大幅海报,但经典海报设计却依然起到了类似的宣传作用,在更多样的媒体载体中展示,正如今天打开各大视频网站电影频道,仍然是以海报作为最显眼的点击依据。只要电影艺术活着,电影海报就永远是电影最夺目的缩影,和经典影片一并被欣赏、被铭记。在这个电影本身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变局的特殊时代,衷心希望《电影海报艺术史》还能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陆嘉宁,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陆嘉宁)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