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饱受诟病的“饭圈”乱象成为治理重点之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也印发通知,要求网络综艺节目科学设计选拔机制,坚决打击非理性应援行为。
此番将“饭圈”推上舆论风口的,是选秀节目《青春有你》曝出的“倒奶事件”。事实上,诸如此类的乱象,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波。随着流量时代的到来,以及“饭圈”文化的渗入,票数决定名次的逻辑被进一步放大,各类数据排名超越演艺业务,成为事关明星“热度”的第一要素。大量粉丝出力出钱“刷数据”,选票印在牛奶瓶上,就买牛奶;印在面膜盒上,就买面膜,还宣扬“你一票,我一票,哥哥今天就出道;你不投,我不投,妹妹何时能出头?”
喝不完用不完导致的浪费触目惊心,更值得深思的,则是这背后畸形的商业模式。经纪公司、制作方、广告主等紧密捆绑,借着草根一夜成名的故事,打造环环相扣的“氪金”陷阱。这榜那榜接二连三,“粉丝福利”源源不断,各类规则说得冠冕堂皇,其实简单粗暴,就是“砸钱”。粉丝们被完全套牢不说,还愈发形成一套以集资金额为标准的鄙视链,以及强迫别人集资的各类方法。应援行为日趋疯狂,各路资本蜂拥而至,青春美梦吹出的泡沫,大有破灭失控的风险。
荒诞的资本游戏,发酵着深刻的社会问题。比如,“流量明星”滋生“劣币效应”,一众“鲜肉”“小花”抢占荧屏,挤压着实力派的职业空间,绑架着广大观众的有限精力。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影响,无原则地崇拜颜值、金钱、流量,为“哥哥”网络贷款甚至花掉全家救命钱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由控评、反黑等操作而衍生的戾气大肆蔓延,对“异见者”缺乏基本的同理心,轻则挖苦讽刺,重则网暴“人肉”,搅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对此种种,国家出手治理正当其时、很有必要。
打蛇打七寸。“饭圈”乱象的七寸又在哪儿?要看到,疯狂的是粉丝,但在整个利益链条上,绝大多数粉丝只是“工具人”,操盘手才是关键。相关平台和广告主,在设计游戏规则时,只顾自身利益,不想社会责任;社交媒体制造热搜、超话,刻意迎合“饭圈”需求,推波助澜,甚至助纣为虐。至于粉丝内部,一些“粉头”在集资中更出现了诈骗、跑路等乱象。可以说,正是这些关键主体的推动,“把青少年当成提款机乃至‘打手’”,理应成为治理的重点对象。
当代青少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生态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期望相关部门既打击乱象,也深挖病根,让环境真正“清朗”起来。当然,倒逼演艺圈扭转风气,仅靠几次专项行动是不够的,走出唯流量的怪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夏天
原标题:“饭圈”的乱账该好好算算了
(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