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端午
  • 端午习俗
  • 端午食俗
  • 端午诗词
  • 各国端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2014年6月2号为今年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节日里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

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

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

佩豆娘

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挂草药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画额

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佩长命缕

时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午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划龙舟
  • 佩豆娘
  • 挂草药
  • 挂艾虎
  • 画额
  • 佩长命缕
  • 戴香包
  • 沐兰汤
  • 打糕 [ dǎ gāo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端午这天,按习俗惯例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打糕,就是用艾草与糯米饭,放置在大木槽里,用长棍捶打制成的糯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增添节日的气氛。
  • 粽子 [ zòng zi ] 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
  • 面扇子[miàn shàn zǐ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 薄饼 [ báo bǐng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 鸡蛋[jī dàn ]
  • 五黄[wǔ huáng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 雄黄酒 [xióng huáng jiǔ]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他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雄黄是一种含砷的化学物质,本身具有毒性,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 黄鳝[huáng shàn]
  • 煎堆[jiān duī]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 粽子[ zòng zi ]
  • 绿豆糕 [ lǜ dòu gāo ]相传为中国古代,人民在端午节时,为寻求身体平安健康。
  •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 六幺令·天中节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日 本

日本主要的端午习俗包括:吃粽子和柏叶饼。有些地区把菖蒲和艾蒿插在屋檐上,或放在房顶上。有些地区喝菖蒲酒,用菖蒲水沐浴。传统的日本浴池在端午都要把菖蒲切成段放进水池中。这些都与中国端午节习俗基本一致......

韩国

在韩国,端午祭的时间和我国的端午节一样,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祭在韩国相当普遍,据韩国学者考证,端午祭的内容在"朝鲜时代"南孝温的《秋江集》就有表述,因此江陵端午祭的由来被追溯到一千年前......

新加坡

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端午节,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人们总是不会忘记吃粽子、赛龙舟。但是,新加坡华人的祖先也传下来另一种有关端午节的含义,即端午节也是一个驱邪辟毒、保健平安的节日。

美国

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运动赛龙舟已经悄悄渗入了部分美国人的运动习惯,成了美国发展最快的流行体育娱乐项目之一。

俄罗斯

随着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俄罗斯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兴趣十足。

德国

端午赛龙舟,在德国落地生根已经有整整20年的时间。1989年,龙舟活动传入德国,并在汉堡举行首届"龙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