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不同地域历史的变迁及文化的沿袭略有差异,各地在欢度端午节时所举行的活动虽然大体相似,但也有所差异。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就是如此。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端午节,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人们总是不会忘记吃粽子、赛龙舟。但是,新加坡华人的祖先也传下来另一种有关端午节的含义,即端午节也是一个驱邪辟毒、保健平安的节日。 据传,端午节正值春夏节气交替之际,由于天气转热,细菌繁殖较快,瘟疫容易传染开来。因此,在过去,五月有“毒月”之称。因而,端午节到来这一天,也有不少驱邪辟毒的习俗。在端午节当天的正午时分,人们把汲来的井水称为“午时水”。据说,即使细菌入侵也不会生孑孓。井水不会变质、发臭,可以长久保存,日后可以用来解热、消毒。部分地区还流行用“午时水”来洗身的习俗,据说可以促进皮肤保健,防止生疮、出疹子。 在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些菖蒲、艾草、榕枝等物,并将其捆绑成两小束,圈上红纸条,然后分别悬插在两边门柱子的上方。据说,菖蒲叶的形状很像一把利剑,可以驱魔辟邪。而艾草音通健,取其音表示身体健壮之意。榕枝也可辟邪,在古时候,人们还把这些叶片插在头发上,并以苦草和净香沐浴,以求百毒不侵,邪魔不近。 过端午节时,人们总是喜欢喝雄黄酒。据说雄黄酒也可以辟妖邪。人们将雄黄酒洒在屋内外,可以驱虫;涂擦在猪肉上,然后悬挂在厨房里风干,以备日后遭有毒昆虫、爬虫咬伤时食用,可以去毒。如果把雄黄酒擦抹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可以防止生疮毒。 挂香包趋吉辟凶是另一种端午节的风俗。古时候,出嫁的新娘必须以布料缝制成花果、鸟兽、昆虫、鱼、花篮、粽子等精巧的小布囊,内装香料,穿上红纱线,赠送给亲友、孩童,让他们挂在胸前,可以趋吉辟凶。 还有人在过端午节时喜欢吃豆类,以求健康长寿。因“豆”与“老”在闽南话里发音同韵,说来顺口,所以有“食豆食到老”的说法。 由于时代的变化,有些习俗近年来已经逐渐消失了。然而,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倒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 上年纪的人最重视,在离端午节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新加坡各厂家就已经早早包好了各种各样的粽子并纷纷上市供消费者挑选。他们生产的粽子名目繁多、品种各异,且味道香美。据该酒店的一位师傅说,他们生产的粽子,有的重达750克,材料也是海味奇珍,各有特色。有的由整个鲍鱼、干贝、花胶包制而成;有的由鸡肉、发菜、香菇、眉豆、松子仁、豆沙、咸蛋黄和栗子等包制而成;还有一种新口味的“潮州香果粽”,其馅料是由卤肉、芋头、咸蛋黄、香菇、花生、冬笋和冬菜等包制而成。尽管端午节还没有到,这些味道鲜美的粽子已经被纷至沓来的消费者抢购一空,因为人们都想早一点尝尝新鲜的粽子。 也有人喜欢在自己家里包粽子。然而包粽子也是一门技术,需要有技巧,否则粽子会出现破裂,或者馅料味道不美的现象。在新加坡,通常人们把粽叶买回来后,先洗刷干净,并放在水中煮一下,然后修平粽叶两端的尖角。在包粽子时,粽叶要以棉线系牢,千万不可留有空隙,如果不小心将粽叶弄破,味道就变了。也有人将作料先炒成半熟再包,然后再下水煮熟食用。这种方法或许可以节省煮粽子的时间,但味道绝对没有在水中直接煮熟来得香。同时,在包粽子时还要在调味上注意少放油、少放糖,以免粽子的馅料过腻,吃多了会影响肠胃吸收。 随着日月的变迁,新加坡人对过端午节的兴趣也越来越淡薄了,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很重视过端午节。每当端午节到来时,他们总要买一些各种口味的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其乐无穷。 (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