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导演校园故事:张艺谋当年是愤青 曾骂哭师哥

名导演校园故事:张艺谋当年是愤青 曾骂哭师哥

张艺谋(资料图)

众所周知,好莱坞是个造星工厂,从电影制片厂到经纪公司,电影院线,甚至是八卦小报,形成一个完整的造星产业链。而在国内,也有一个梦产生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不少都毕业于此,那就是北京电影学院。近日,不少毕业于该校的明星名导们,分享了他们曾经的校园生活和对电影的感悟。

张艺谋  当时挺愤青,曾骂哭师哥

毕业学生带自己的作品回母校交流,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个传统,“记得我上学时,看片子毫不客气,骂声一片,有时都会把师哥骂哭,他们经常一出放映室就发誓再也不回来,因为伤心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的确挺愤青”。张艺谋又自我调侃说,“不过现在也一样,电影学院的学生一见张艺谋又带新片回来了,一定是该骂还得骂。这种学院式的传统其实很好,呈现出开放、自由讨论的空气”。他感慨说,“我们这代人,之所以做了些事情,坦率地说,要感恩时代,因为我们的父辈在动乱中没机会创作,并非无能,而是时代受限。”

陈凯歌  四年至少读了上千本书

78级导演系学生陈凯歌进校时,技术条件还很差,但还是很注重实践。他回忆说,“系主任张客老师为了让我们深刻理解近景、中景、全景的含义,自己做了个木框,走到每位同学面前说,这就是特写”。最可贵的是,在学校电影资料馆每周有两三次电影观摩,能观看一些新片或经典外国影片,之后自由讨论。“我的很多电影理念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比如说电影不能是诗,但最好的电影一定要有诗意。只有在这里,我可以探讨电影的本质。”大学期间娱乐少,大家就拼命读书,“有时一天要念一本,四年下来,我至少读了上千本书”。

徐静蕾  好演员并非都是明星

徐静蕾现在在母校任教,说起话滔滔不绝,“电影表演既有共性,也要张扬个性。我以往比较忽视形体课,觉得学舞蹈很难,后来发现形体表达与台词表达都是个性的展现。”不解的还有排小品,认为有现成剧本没必要自己排,做了导演才明白,设计人物动作全靠这些东西。她感慨说,好演员并非都能成为明星。“造星”很偶然,可能从没学过表演就成名,也可能符合某个时代的审美、符合某时期的电影需求就一炮走红,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而演员不会满足于某一种形象,没经过专业训练肯定会受限。

[自述]

尹力  我之所以能用电影表达,并不是学了某种学科或技巧,而是得益于学校的通识教育。现在,很多美术系的同学都在当一线导演。其实,美术所培养的,是大脑辩证思维和实际表现能力,整体、局部、大小、方圆、曲直、黑白、均衡、质感、空间,都贯穿其中。

张铁林  成长为电影工作者后,我的老师、同学又成为一个巨大的人才网络,支撑着整个电影工业的生产。在校任课的老师几乎都活跃在创作一线,边拍电影边教学,学生作业常常与正在上映的影片有关,实践性很强。与其说电影学院是个课堂,不如说它是电影工厂。

黄磊  我们班的毕业大戏是契诃夫的《三姐妹》,那时还走出校门在北京人艺的首都剧场公演两场。表演系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从最开始对天性、本能的解放,到一个完整角色的塑造,再到大舞台上真正面对观众,学校老师总会把学生的未来当成自己的未来。

宁浩  我读书时,电影市场前景并不好,没有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空间,对很多年轻导演来说,真的挺无望。大家都在想,到底是沿着电影这条路走下去,还是赶快转拍广告、MV或电视剧赚大钱?但是,电影学院一直给我们“一定要拍电影”的希望。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刘小卓

编辑: 刘小卓 标签: 张艺谋 陈凯歌 徐静蕾 校园生活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