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蔚:有种幸福叫自由 恋爱成败不靠婚姻衡量

来源:新华娱乐
2011-05-04 13:45:16

莫文蔚:有种幸福叫自由 恋爱成败不靠婚姻衡量

第一次失败后,莫文蔚远走台湾。滚石唱片时代的她开始惊世骇俗,在1996年《全身莫文蔚》的封套上,一个剃着寸头的女子安然趴在沙发上,向人们展示她足以让人喷血的背部曲线,也大声喊出女性的不受束缚。而这张集结了刘以达、卢冠廷等一批音乐人的唱片并未受到追捧,因为在那个年代,它实在太过先锋和独树一帜了。

在之后的几年,莫文蔚用她不够主流的莫氏腔调唱红了《广岛之恋》《电台情歌》《忽然之间》,每张唱片销量高达几十万,原本她可就此模式复制,批量生产,但2001年的《一朵金花》再次证明她是个“神奇而古怪”的女人。封套上的莫文蔚以保鲜膜裹身,性感的金色bra让人浮想联翩,制作人伍佰用电音打造了一个更酷的歌者。专辑一出,各方惊诧。莫文蔚曾经的数学老师就称:“真没想到她会用保鲜膜裹身!”

直到2001年3月,出道8年的莫文蔚才有机会在香港红馆举办首次个唱。对香港歌手来说,红馆有着不可替代的神圣,如果没在红馆开过个唱,就不算在香港红过。莫文蔚返场时说了一句话:“如果我走正常一点的路,可能早就站在这里了……”虽未掉泪,却有无尽感慨。

在滚石的“个性女声”之后,索尼时代的莫文蔚开始走上“主流天后范儿”,直到遭遇瓶颈的她再次靠《拉活》和首张数位专辑《回蔚》重新盘活音乐事业。去年夏天,莫文蔚发行了最新唱片《宝贝》,它显得“返璞归真”。莫文蔚坦言这更接近目前心态,“做了这么多年,一直想要怎么突破,有时反而会迷失,把事情变复杂。音乐其实可以很简单,所以《宝贝》是回归原始的心情。”也许正如一位评论人所说,莫文蔚的音乐历程就像华语乐坛一本活教材——歌手要如何顺应大环境及小自我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方向。

关键词:演员

【“一个放在桌上的奖杯并不重要”】

和多数家境窘迫的艺人不同,出身书香门第的莫文蔚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她曾是“香港十大杰出学生”,通晓4国语言。莫文蔚很早就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因为喜欢表演,她主动要求学习钢琴和舞蹈。别的小女生都跳芭蕾,她偏学中国民族舞;十几岁时觉得仅弹钢琴不够突出,又跑去练古筝,为的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如果说这种逆风生长的性格成就了她在音乐上洒脱独立的新女性形象,那么莫文蔚在影视方面的成绩是另一个剑走偏锋。

时至今日,莫文蔚最难忘的角色还是1996年《食神》里的暴牙老板娘。也就是在那个时期,莫文蔚的演技受到认可,她先是凭借《堕落天使》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随后又靠《食神》夺得金像奖、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双提名。

像许多香港演员一样,莫文蔚也经历了“以量求质”的时期。1996年后,她拍过《古惑仔》《喜剧之王》和再度扮丑的《猪扒大联盟》等近30部影片。直到2005年之后,莫文蔚的演技进入另一个“爆棚期”。她前后凭借《童梦奇缘》和《老港正传》入围金像奖,但遗憾的是最终都空手而归。

很多人会问莫文蔚一个问题:得奖重不重要?入行18年,出演50余部戏,至今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15年前的《食神》,这算不算“演员莫文蔚”的一大悲哀?

她的回答是:“得奖当然开心。可是现在有人看到我还会说‘哎呀,我最爱看你的《食神》了,前几天又看了一遍’。时隔好多年还能打动人,这个反而更有意思。对我来说,一个放在桌上的奖杯并不重要,得奖只是一刹那的开心,关键看作品的生命力。”

在演艺圈,有人因为得不到奖项肯定而拼命工作,他们需要光环映衬;有人要赚得盆满钵满才肯功成身退,演艺路只是工具而已。但对5岁就认定属于舞台的莫文蔚来说,无论唱歌还是演戏,都是对自我的一种“表达”和“释放”,只要她“还有话要说”,就会一直“做下去”。(图文/《精品购物指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