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首回应“揭黑”言论:我相信多数人是理性的

杨澜首回应“揭黑”言论:我相信多数人是理性的

杨澜接受孩子们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杨澜,一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仿佛老天非常偏爱地将所有幸运都给了她。但2011的夏天,杨澜并不好过,6月,“出版人马志明”质疑其涉嫌“私吞”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希望工程项目,杨澜身陷“私吞捐款门”,然后又卷入“中非希望工程”事件,网上“揭黑”言论都冲着杨澜来了。昨日,杨澜前往都江堰,出席由她发起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汶川大地震孤残儿童救助专项基金儿童康复中心”的挂牌仪式,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面对质疑,杨澜相当坦然,她说:“希望通过这些争议,能够迅速推动慈善立法和慈善机构的改革。”

面对质疑

我做慈善并不是为了得到赞美和肯定

华商报:近期公众与媒体对慈善有很大质疑,为什么这个时刻您还选择出席这个“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汶川大地震孤残儿童救助专项基金儿童康复中心”的慈善活动?

杨澜:我认为这对推动慈善事业走向透明化、专业化是有积极时代意义的。与此同时,有志于做慈善的人们不应气馁止步,而应以更脚踏实地的工作,共同探索中国公益慈善之路。

华商报:面对这些质疑您会困扰吗?有没有觉得委屈难过?

杨澜:委屈肯定会有,但我觉得也要用一个比较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第一,如果是涉及到重大的事实性错误的话,应该比较迅速地,而且比较诚恳地做出回应,澄清事实。第二,在中国人们宣泄负面情绪的渠道还不够通畅,所以微博上有时候是一些情绪的宣泄,并非理性地探讨问题。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也要有多一点承受能力,要相信大多数公众在时间的检验下,是能够对你做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的。

华商报:这些事情会不会让您改变一些处事的方式,比如说做慈善的方式和心态?

杨澜:争议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提醒,作为公众人物,我的社会交往比较多,见到各种各样的人被人家拉去合影的情况在所难免,如果参加的活动过多就容易失去控制。这些质疑也在提醒我社会交往方面应更加谨慎,对自己的名誉也要更加保护。其实微博上对于慈善机构和慈善行动的质疑,是对过去积压了很多年的中国慈善机构官本位、缺少透明度和专业度的一种爆发。它会刺痛很多人,也会推进整个慈善体制和机构的改革,我觉得在这个时候特别应该呼吁慈善立法出台。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律之规的时候,大家的思想比较混乱,到底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缺少一种底线和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作为我个人,我做慈善从开始到现在,也并不是为了得到人们的赞美和肯定,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快乐,我愿意做,而且愿意长期地去做,这一点绝不会改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 车琳 标签: 杨澜 揭黑 汶川 言论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延伸阅读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