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谈《人民的名义》:原本想让李达康腐败掉

来源:南方日报
2017-04-30 21:07:16

谈尺度??一直在找“最大公约数”

南方日报:有人说,这是“史上尺度最大”的国产电视剧。剧中的腐败官员不仅牵涉到副国级,甚至还呈现了信访、强拆群体事件这些“敏感地带”,您怎么看?

周梅森:从创作到播出,我们创作团队,最高检、广电局还有湖南卫视等部门、机构确实倾注了很多的心血。这部剧能播出来,说明党和国家很自信。我是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的:第一,剧中展现的这些问题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一部表现当代中国生活的电视剧,能回避这种尖锐的问题吗?没有勇气就不要写不要拍。作为现实题材的作品必须把人民看到的感受到的,给一个解释、一个交代,所以片名叫人民的名义。第二,我写这些东西绝不是为了挑拨官民矛盾,我经常想“最大公约数”这个概念,这部作品能够出来就是观众期待、创作空间和创作尺度之间找到了一个最大公约数。

南方日报:在《人民的名义》之前,您创作的《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政治题材作品也引起过很大的轰动。对于现实主义作品尤其是反腐题材您有什么样的创作心得?

周梅森:首先,创作要真诚。老百姓都看到的东西,都知道的东西,你一定要面对。我觉得这部戏最大的成功就是面对了真相。此外,还要考虑反腐剧可能引发的副作用,所以我们拍的时候就很注意,没有把一些场面搞大,例如剧中大风厂的冲突,没有拍双方恶劣的举动,大火的呈现也有所控制。我也跟团队强调,这部戏涉及很多矛盾,镜头千万要谨慎注意,让观众感受到的不是黑暗,而是中央反腐的决心。

南方日报:有人认为,《人民的名义》走红以后,会迎来反腐剧繁荣的“春天”,您认为呢?

周梅森:反腐剧不好写,也不好拍。如果说仅仅是拍一个案件故事,我觉得没什么大意义。我反复强调,《人民的名义》既不是反腐剧,也不是检察剧,我们要做的就是一部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全息图。要讲好一个大中国的故事,能把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准确地精彩地反映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谈行业??广东“剧本超市”来得及时

南方日报:现在总说缺少好编剧,您认为是因为人才太少,还是编剧话语权太小?

周梅森:这个要看什么人,优秀的编剧永远都有话语权。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原创性又不具备商业价值的编剧,没有市场收视率和品牌效应,肯定会弱势,这很正常。我从做编剧以来从来没感觉自己是弱势的一方,从来没感觉编剧被欺负。现在编剧业内有一种不好的风气,抄袭我们先不说,所谓的桥段现在变成了很多编剧挂在嘴边的常用名词,这非常让人讨厌。现在总说好的编剧奇缺,我觉得加强剧本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南方日报:广东“剧本超市”近日成立,您认为此举会如何推动影视行业的发展?对广东剧本超市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周梅森: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着内容产业的水平。剧本创作是当今文艺现状下亟待加强的一块短板。剧本的创作组织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题材的选择、编剧人才的培养、同一题材开发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不同品种。所以我认为,广东“剧本超市”的构建是非常及时的。

南方日报:《人民的名义》会有续篇么?据说您正在写一部小说叫《天凉好个秋》,这部小说似乎跟《人民的名义》也有关联?

周梅森:肯定会有。但是什么时间出来还不确定。我会用丰厚的积累去创作,觉得它能够经得起读者和观众检验的时候我才拿出来。我不会去欺骗读者和观众。

《人民的名义》剧终时,大风厂和山水集团的官司都没有了结。《天凉好个秋》已经完成了十几万字,会依然以大风厂的故事为线索,但内容的重点会放在现在民众关注的金融领域腐败和国企腐败乱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