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爱情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向来不是艾夫曼所关注的重点。2015年登陆东艺舞台的《安娜-卡列尼娜》让人们对艾夫曼的“心理芭蕾”流派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在他的“心理芭蕾”中,舞者的肢体语言是用来展现细腻的人类情感的。这同样是罗丹和克洛岱尔在雕塑中娴熟展示的理念。雕塑从罗丹开始,走向了表现主义,注重人体细节中所饱含的力度与感情,这样的观念也曾波及到二十世纪初现代芭蕾舞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丹》必然会是一个与现代芭蕾浑然天成的好题材,他在《罗丹》的创作手记中写道:“舞蹈的肢体语言在这个作品中被用来表现人物迸发的艺术激情、激烈的心理斗争和刻骨的失望与绝望……”所有这些同样也曾是罗丹和克洛岱尔用石膏、青铜和大理石娴熟展示过的人类的精神与情感体验。所不同的是,他们将人体的运动瞬间冻结在冰冷的雕塑中,而舞蹈正是打破这凝固的瞬间,将抑制不住情感洪流释放出来。“《罗丹》这部作品思考了天才创作的永恒杰作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和所要承受的精神折磨。
《罗丹》
艾夫曼酷爱改编文学作品,在他看来,俄罗斯文学的精髓在于揭示人性的本质,而他的舞蹈创作也一直围绕人性展开,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他说:“基于大众较为熟悉的以故事情节进行再创作,我可以更侧重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层面,用舞蹈的手法为观众展现字里行间未经探索的部分。”
作为艾夫曼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之一,《安娜-卡列尼娜》同样是一部充满内在张力的作品,艾夫曼精准地将剧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冲突展现给观众。这个版本以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为背景,完全抛开了托尔斯泰小说中所有的故事副线,只集中展现安娜与卡列宁和沃伦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艾夫曼认为,对爱的激情和渴求是一种人类本能,它促使女主人公奋起反抗当时的社会道德准则,然而安娜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爱情让她的母性之爱沦丧,让她的内心世界坍塌,使她任性地挥霍她的激情,向它臣服并最终为之毁灭。这如烈火一般焚尽生命的情感,由艾夫曼芭蕾舞团身材修长、动作幅度舒展的舞者来表现,有种义无反顾的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