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本是从小戏而来的,而且在大戏盛演之后小戏也仍然在舞台上保留着不少好作品,如黄梅戏《打猪草》、楚剧《夫妻观灯》、柳琴戏《走娘家》、锡剧《双推磨》……当代社会还有许多新编小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越剧《半篮花生》、湘剧《园丁之歌》、京剧《审椅子》……说明小戏虽小,但可集中展示某些内容和形式的魅力,此外,在编与演的便捷上有优势。小戏精彩并不容易,而晚会上的小戏更不容易,不仅是时间受限,何况还常要表现较大的主题。这样看来,2019新年戏曲晚会中的《夫妻哨》和《红军故事·半条棉被》就相当不简单了。
扬剧《夫妻哨》是写当代英模王继才夫妇在黄海前哨坚守开山岛32年的爱国献身精神。这个题材写戏很难,难在如何捕捉戏剧性,更难在短暂的时空中让戏剧性冲突得到解决,并尽可能让题材内涵较充分地得到体现。编剧罗周很聪慧:先让王继才妻子王仕花一出场就“要劝他下决心调任离岗”,这便同王继才的坚守海岛形成戏剧性的冲突,之后编剧巧妙地设计了两个情节,一是王继才与妻子回忆一次巡逻落水、化险为夷的经历,恰好让文武兼备的男主演李政成在这一短小的文戏中展示武功身手,借以说出海岛就是磁石,自己是个小铁钉,掉进海里也会被吸回来!生动表达了王继才与海岛密不可分、生死相依的情感联系;二是妻子说起自己陪丈夫升了20年的旗,却还从未看过天安门升旗,引出王继才亮出国旗护卫队赠送的天安门国旗,用18句的核心唱段抒发了对“守岛就是守国”极为丰富的思绪、情怀、壮志,最终唱出:“誓守住天安门前这面旗!”于是,两人同声“升旗去”!在气势磅礴的音乐声中天幕飘扬起硕大鲜亮的国旗,把戏剧推向了高潮。
值得一说的是唱腔发挥了极好的功能。全剧一共只有四段唱,第一段是让王继才在高亢嘹亮的[导板]转[回龙]中上场,为人物确立起鲜明的音乐形象。第二段是王仕花以流畅优美的[剪剪花]表达欲劝丈夫离任回家的心愿。第三段则是夫妻二人在平实平静的[滚板]中真诚交流对唱,但又有层次的变化,[梳妆台]的激情插入表现着王继才对职责的诘问,而[摇板]又唱出对海岛的真情难放,尾句则回到[滚板]由王仕花唱出了两难心境。第四段是提高调门、以铿锵有力的乐队全奏引出了扬剧最有戏剧张力、气势恢宏的[堆字大陆板]核心唱段,唱腔的清板声声入耳、字字入心,初似清泉细流,渐成巨澜,终成排山倒海般的音乐高潮!前面所有唱词都用同一个韵辙,而到最后一段换了新韵,足见为了突出艺术高潮在创作上的用心。该剧作曲深谙戏曲音乐创作规律,故使配乐与唱腔浑然一体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两位主演,俊朗的李政成、俏丽的葛瑞莲,这一对台下的夫妻台上扮演着纯朴的伴侣,情真意切、流畅默契,整台戏演得颇为完整。
京剧《红军故事·半条棉被》是写三位红军女战士将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给了贫苦的大嫂,表现了红军与人民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该剧的戏剧动作仅是一个剪送棉被,情节相当简单,但是由实力雄厚的国家京剧院演出,舞台整体性很强,且唱腔音乐在全剧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两个特点比较鲜明:
一是戏剧性的音乐结构,对准确表现戏剧内容和情感十分重要。这表现在前半场女战士和大嫂相见、交流用[西皮],而到了剪送棉被、情感激荡时换用[二黄]。对板式的选择也极妥当,比如,三位女战士走进贫苦大嫂家中时唱[散板]“家徒四壁凄惨状”,表现着一边观察一边感慨的心情;深情赠被时唱“此一去不知何日相见,这棉被留给家人御风寒”则用[原板],大嫂不安推却,战士情急又转[快板],最后下定了决心,以[散板]唱出“一分为二,两不为难”;一边要剪、另一边却阻止,终在“四击头”锣鼓中剪开了棉被!双方亮相,在这个不寻常的动作之后顿时陷入静止,只有板鼓一声声地打在心上,“撕边一锣”后起唱深情舒缓的[二黄原板]“一剪剪将棉被生生剪断”;当女战士最后表达了这半条棉被是约定、是思念,征途漫漫也隔不断我们心相连,大嫂激情难抑,起唱[反二黄导板]“含热泪喊出了真情一片”,接着[回龙][原板][快板]层层递进,最后转[散板]高腔,把全剧推向高潮。整体来说,形成了音乐同文学紧密结合的良好结构。
二是演唱形式丰富,除了独唱外,还多用齐唱,甚至四重唱,十分别致。开头的[西皮散板]前面一人一句是分别观察,第四句“冷无被褥食少粮”的共同感知就三人齐唱了;赠被辞别时[二黄原板]中“到那时棉被重逢亲人团圆”等众多唱词均为齐唱,表达着一致的殷殷期盼;而“一剪剪将棉被生生剪断”竟是三位女战士和大嫂共同完成的四重唱,它表达着每个人内心不同的感受,又将不同行当甚至是不同流派的唱腔巧妙糅合,旋律流畅,层次清晰,相当精彩。这些唱腔音乐上的成功为剧目的成功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主演袁慧琴富于张力的演唱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三位青年旦角聪慧清新,四人共同把这出小戏演得流畅、质朴、感人。
以上两个小戏的精彩,的确可以让我们看出一些戏曲创作的共通规律,其中包含着对唱腔音乐的高度重视。
(汪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