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作品新春走俏 福建泉州艺人忙赶制

”曹淑贞介绍说,“今年的订单中有来自菲律宾、新加坡的,花灯融合拍胸舞、火鼎公婆、东西塔等闽南文化元素。”林伟忠介绍说,今年的花灯更加突显文化内涵,不少客户会要求在花灯表面粘贴“猪”刻纸,或者融合泉州的名胜古迹。

传统手工艺作品新春走俏 福建泉州艺人忙赶制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2-06 13:26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02-06 13: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传统手工艺作品新春走俏福建泉州艺人忙赶制

泉州花灯省级传承人曹淑贞专心于制作花灯,传承闽南文化陈龙山摄

中新网泉州2月6日电 (陈龙山 孙虹)花灯、刺绣、刻纸、妆糕人……春节期间,福建泉州民间传统手工艺作品走俏,成为了新春的一道独特“年味”。6日正值大年初二,泉州民间手工艺人们却忙于赶制作品,其手工艺品甚至远销台湾和东南亚。

“我们从三个月前就开始忙碌,这段时间到元宵前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要赶进度完成订单,好让花灯在元宵节顺利‘点亮’,让市民欣赏到传统文化之美。”泉州花灯省级传承人曹淑贞介绍时,视线一直没有离开手中的花灯。

年过七旬的陈美英坚守金苍绣技艺,春节期间也不停歇 陈龙山 摄

走进曹淑贞位于泉州古城水门巷的工作室,地上、桌上、墙上都放置着花灯,包括曹淑贞在内的8名师傅正在紧张制作花灯。狭小的过道甚至难以通行,这些师傅们都是曹淑贞的亲戚,对于外人造访,他们无暇顾及。

“制作花灯很辛苦,但是我们也要努力把这一技艺传承下去,从早上七点一直忙到晚上七点,接下来时间甚至还要通宵达旦,不然完不成任务。”曹淑贞介绍说,“今年的订单中有来自菲律宾、新加坡的,花灯融合拍胸舞、火鼎公婆、东西塔等闽南文化元素。”

离开曹淑贞的工作室,泉州古城内张灯结彩、沿街彩旗飘扬,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在泉州市工艺美术厂内,花灯传承人林伟忠父子和工人们也正在忙着制作花灯。工作室内,各式各样的花灯十分吸睛,刻纸、针刺无骨花灯以及传统的电转花灯被摆放在一旁,桌上还有许多半成品花灯等待制作。

陈美英展示独具闽南特色“桌裙”,不少港台乡亲争相订制 陈龙山 摄

“我们已经忙了近四个月,还要一直忙到农历初十,除夕夜和初一我们也都在加班。”林伟忠介绍说,今年的花灯订单主要是以福建省居多,也有部分来自台湾客户的预订。“台湾路程较远,花灯已经全部发过去了。”

近年来,随着复古风的流行和传统文化的回归,泉州传统花灯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受市民的喜爱。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民间遗存着众多别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不仅深藏着广大市民的记忆,也成为两岸交流的一座“桥梁”。

  随着交灯时间临近,花灯传承人林伟忠每天都十分忙碌 陈龙山 摄

“春节对大家来说是热闹喜庆的节日,对我们来说是辛苦但是也快乐,辛苦是在于每天都在加班,快乐是在于一方面有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是花灯得到传承和欣赏。”林伟忠介绍说,今年的花灯更加突显文化内涵,不少客户会要求在花灯表面粘贴“猪”刻纸,或者融合泉州的名胜古迹。

泉州宗教文化氛围浓厚,闽南人家中都会备有“桌裙”,每逢过年敬天公、嫁娶添丁等喜庆的供奉仪式里,百姓借由“桌裙”增添喜气。距离林伟忠工作室不远处,年过7旬的陈美英也在春节期间,不时抽空到工作室加班。

“金苍绣是以各色金丝线盘结成不同的图案,并将其钉在绸布底子上的刺绣针法。”陈美英介绍说,她从19岁就开始学金苍绣,50多年来一直坚持创作,如今她倍感肩上责任重大,冀望这一技艺后继有人。

金苍绣作为宗教绣品在闽台两地、东南亚等地流行数百年。陈美英表示,在传承创新之下,金苍绣不仅仅作为宗教用品和戏班的服装道具,也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被爱好者收藏。“近年来台湾的订单不断增多,也有不少香港乡亲订制‘桌裙’,打算将家乡的文化带到香港。”(完)

(陈龙山 孙虹)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