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件莫高窟出土唐代《敦煌写经》修复

2月13日,记者从甘肃省敦煌市档案馆获悉,12件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古藏文《敦煌写经》日前完成修复及建立数字档案。《敦煌写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文献之一,此举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有重要意义。

12件莫高窟出土唐代《敦煌写经》修复

来源:光明日报    2019-02-14 08:36
来源: 光明日报
2019-02-14 08: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月13日,记者从甘肃省敦煌市档案馆获悉,12件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古藏文《敦煌写经》日前完成修复及建立数字档案。《敦煌写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文献之一,此举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有重要意义。

据敦煌市档案馆馆长张世忠介绍,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6万余件文献。其中古藏文文献达上万件,数量仅次于汉文文献。这些古藏文文献涉及历史著作、法律文书等诸多内容,其中佛经约占九成。现存于敦煌市档案馆的《敦煌写经》是唐代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作品,共计12件,21面,由黄麻纸制作,有梵夹装、贝叶装等装帧形式,多数为双面写经,少量为单面写经。内容均为古藏文抄写的经书书籍,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

这12件《敦煌写经》是敦煌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在20世纪80年代清理库房时发现的,当时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手段,未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出现发黄、变脆、部分破损等现象。2010年,《敦煌写经》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研究佛教西传东渐提供了珍贵史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经项目申报和研究论证,2018年10月,保护专家开始现场修复。

张世忠介绍,此次修复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除了现场鉴定文献的污渍、霉变类型之外,还首次对提取到的霉菌进行了实验室的培养和鉴定,对病变文献进行了纤维分析鉴定、菌种鉴定分析等,针对菌种制定科学修复和保护措施。保护人员对文献进行了杀菌、脱酸、清洗、染配补纸等处理,选用与原件接近的材料修补裂痕,对部分文献进行托裱加固,还为一个近4米的长卷做了卷轴。

目前,该文献修复工作已完成,为更好保存珍贵文物,敦煌市档案馆对文物本体进行特藏。预计本月底,工作人员将完成复制件的制作并于敦煌市档案馆中陈列展览。

(宋喜群 刘晓倩)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