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反映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充分体现北京人的气质特征,以及真诚的创作态度,这是刘家成京味系列剧成功最大的原因。
由刘家成导演的京味年代大戏《芝麻胡同》正在北京卫视热播,开播首日便登收视榜首。从《傻春》开始,刘家成历经了9年的京味创作路程,走得极为艰难,质疑声不断。拍好北京剧不容易,而刘家成拍的《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口碑收视双高,开播一周多的《芝麻胡同》也被打出7.8的高分,但他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倒是心存忐忑,如今满脑子想的是“下一部京味剧我还拍不拍?怎么拍?”
《芝麻胡同》选择以酱菜园为切入点,也饱含着创作者们的真诚用意,刘家成解读说:“制酱有着特别的意义,除了展现北京的饮食文化,还寓意着一种人生状态,所有的人生经历都跟制酱的过程一样,要经过历练、浸透,才能散发出芳香。”
何冰刘蓓都是第一人选
《芝麻胡同》以1947年北京沁芳居酱菜铺为背景,围绕老板严振声、妻子林翠卿及一心为父亲治病的牧春花展开,讲述了三人之间的情感,以及严振声一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的遭遇和生活日常。剧中男主角严振声的扮演者何冰之前在《情满四合院》中饰演了一个典型的北京“胡同串子”,这次摇身一变成为前店后厂的资本家。
严振声是典型的商人,他诚实守信,品质经营,有思想,有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有底线。“这是一个真正的北京人,骨子里透着老北京人的局气、讲究和仗义。他也有一些小毛病,比如隐忍,圆滑,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做鱼死网破的事儿。还有北京人语言特有的幽默和自嘲,碰到事儿自嘲一下就过去了。”
剧中,何冰把这个极为立体的人物形象演绎得非常到位。《芝麻胡同》是刘家成与何冰继《情满四合院》之后的第二次合作,之所以继续用何冰,是因为在刘家成心中,何冰是“京味儿担当”的不二人选。刘家成对何冰的定位是“演员”而非“明星”:“我与何冰聊过,我说他‘永远也成不了流量明星,流量明星是花精力去立人设。’而演员不是明星,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何冰做得更多的是琢磨演技、琢磨人物、琢磨剧本,所以他只能当演员。”
做了近二十年导演,刘家成选角色习惯先定位:是大青衣还是花旦,先设定好了角色定位,再把演员往里“对”,“对准了”就合适了。“把握每个人物的定位准确,再加上浓郁的地方特色,这部戏就有了生命。”
当初刘家成拿到《芝麻胡同》的剧本,第一眼看到剧中的大太太林翠卿就想到应该是刘蓓来演。于是他就给已经久别荧屏的刘蓓打了电话,果然,刘蓓也觉得这是一个“多年遇不到的好项目”。
在刘家成看来,刘蓓就是典型北京大妞的气质。虽然剧中的林翠卿已经过了大妞儿的年龄当起了太太,但是她身上一定是有着那种出身大家的气质。“刘蓓身上就有这种气质,她的说话、举止行为也是那种‘不走心’、‘想干吗干吗’的豪爽,包括她以前作品中塑造的角色,就连她生活中都是这样。”
还有一点让刘家成觉得“林翠卿”非刘蓓莫属的原因,就是刘蓓身上那种能“镇得住”的气场。“她是一家之主,严振声的很多事儿也都得需要太太点头,他才能去做,还需要太太出主意指点迷津。包括第一集里严振声外出进货,林翠卿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陪嫁——‘汉阳造’步枪让丈夫防身,都能体现出这位大太太的性格。”
骨子里的老北京情怀
拍了这么多京味剧,刘家成坦言,“我自己在北京出生、成长、工作、娶妻生子,对这块土地当然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是创作的原动力。北京的故事,就是北京的人、事、味儿,除了饮食文化,还有这么多年生活在北京,骨头里浸出来的那种状态,局气、大气、仗义,这个一定要准。”
刘家成用人们既有印象中北京人“比较懒”的特点举例,他解释道,这其实也是知足常乐状态的一个体现,北京人分得开周六周日,想得开如何去生活。平日里,刘家成也常去明城墙遗址公园散步,“我经常拿一台相机跑到上面,一待多半天,没完没了地拍,那实际上就是感悟和体验,一种北京文化的味道。”
刘家成认为,之前几部京味剧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基本都在《芝麻胡同》中得以补偿,《芝麻胡同》和以往的京味剧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京味文化的展现上也下足了功夫,着重从老北京人的坐卧出行和饮食文化等生活细节,体现更加宽泛、极致的京味,北京的语言、北京的饮食都在剧中得以充分展现。《芝麻胡同》的开篇,刘家成还特别还原出老北京天桥杂耍盛况,一场戏就把北京民间艺人都找到了剧组,撂跤的、耍中幡的、唱双簧的……虽然画面里就是几个镜头,但剧组邀请到不少老手艺人出演,其中还不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哪怕就是一场戏,我都让它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迅速进入我们的规定情境中。”
置景道具都做到极致
采访中,刘家成特别提到了《芝麻胡同》在美感上对传统京味剧的提升。刘家成发现,过去大家提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一般都会想到“龙须沟”、“骆驼祥子”,很多人对于“北京味”的印象都是外形上不太讲究,甚至很土气。而在刘家成印象里,他小时候身边有很多非常讲究的北京人,“他们是真讲究,哪怕没钱的人都要有一两身好衣服,真正是有里有面。”
在筹拍《芝麻胡同》的时候,刘家成还找到了很多老照片,这些真实影像的记录也完全推翻了北方人“土气”的印象,而且“时髦”程度在当时绝对不亚于十里洋场的上海。“所以我们这次一定要拍得讲究,还原当时真实的样子:发型装束,女性穿的各式各样的服饰。包括老北京的男士,他们脚踩的是内联升,头戴的是盛锡福,衣服的料子都是瑞蚨祥的绸缎。看着随意舒适,但是绝对讲究,品质很高。”
除了服装,《芝麻胡同》在布景上动用了近千名工人,搭起了一个传统四合院,一条北京胡同加一个酱菜园子。刘家成回忆,当时的《情满四合院》摄影棚大概两千平方米,这次《芝麻胡同》则达到了15000多平方米。为搭建这个胡同建筑群,刘家成数次和美术搭景团队开会沟通,每个房屋、窗子、门、树木、盆栽的位置,都是精心根据剧本布置的。“这不是简单的搭间院子就完事儿了,四合院是个讲究的建筑,比如老百姓四合院的院门永远在东南角,它的厨房、门房、茅房在哪儿,都是有规矩的。还要和剧本的结构结合起来,精打细算。”
京味剧的市场在不断拓宽
再度涉足京味剧,刘家成坦言,“创作同类题材是有局限性的,这就像跳高,每一次起跳都会超越一个新的高度,但总有一个高度是你过不去的,难道非得把杆碰下来再收手吗?我在思考中挣扎。北京剧确实比较难,因为自己身在其中,后边的每一部剧都要想办法超越前一部剧,下一部戏哪怕打平手都算失败。”
其实接拍《芝麻胡同》之前,刘家成就已经决定不再拍京味剧了。“当时《情满四合院》刚播完,新丽传媒的曹总就拿着编剧刘雁的剧本,找我再拍京味剧。我当时心里已经决定不再拍京味剧,但看完剧本后,决定再拍一部。”
如今《芝麻胡同》播出了,找上门的京味题材剧本依然不少,但刘家成导演认为,到现在没一个能超过《芝麻胡同》,但“艺无止境,京味文化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有新的创意、新的艺术表达,我就有创作的冲动”。
多年以来,京味剧地域局限的问题广受争议,比如南方观众对京味题材的接受程度就说法不一。刘家成近年来也一直在思考京味剧受众的问题,“这些年我也一直有这样的困惑,尤其是拍《情满四合院》,那时候大家都在拍IP剧,对京味剧的质疑声最大,比如‘京味剧还会有市场吗?’‘京味剧过不了江’的声音比比皆是。甚至有人劝我把‘四合院’改成‘筒子楼’。我说那样我还不如不拍,不是那么回事。我相信好的作品不会被地方特色限制住。”
正如刘导所言,这两年几部热播的京味剧都收获了亮眼的收视成绩,口碑也是好评如潮,即使还在播出的《芝麻胡同》,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一南一北两座一线城市播出以来,也一直稳居收视榜前列,这也说明京味剧的市场在不断地拓宽。
在刘家成看来,“京味儿”最成功的范例是北京人艺。正是因为人艺浓郁的北京特色,话剧《茶馆》在南方城市也能场场爆满,还能走出国门,究其根本观众还是要看真正的情感表达,共通的情感没有界限。“对于京味剧的观众年龄段,我们有过统计,比如《情满四合院》的粉丝里就有很多90后和00后,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他们也能感受到剧中美好的情感。喜欢的自然就会喜欢,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特点。”
(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