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传统之美——西泠木活字摭谈

《蕉窗九录》是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的一部札记性的著作,分类杂记其见闻。西泠印社所刊书籍,既承其社旨,又以社员的古雅品味为圭臬,起点已远高于一般的书坊和近代印刷局。西泠木活字并非一味效法宋刻,其开本多不及宋刻阔宽,字号也称不上“斗大”,更不必避讳。

感受传统之美——西泠木活字摭谈

来源: 人民网
2019-03-07 14: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项元汴 蕉窗九录 西泠活字版《蕉窗九录》是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的一部札记性的著作,分类杂记其见闻。包括纸录、墨录、笔录、砚录、书录、帖录、画录、琴录、香录九篇。

  项元汴 蕉窗九录 西泠活字版

《蕉窗九录》是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的一部札记性的著作,分类杂记其见闻。包括纸录、墨录、笔录、砚录、书录、帖录、画录、琴录、香录九篇。

原标题:西泠木活字 摭谈

西泠木活字在西子湖畔大放异彩,既以版刻、纸墨之古致清雅而名胜,亦刊经世资鉴之艺文典籍,金石书画之研究、国学之保存与活字印刷相辅相成,展现了大时代下传统文人的顺行时势与独善其身。

杭州作为赵宋故都,早在南宋时期,已成为最重要的刻书业中心之一,公私刻书皆盛于时。及至明清,代有赓续,从督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到浙江书局之勃兴,从知不足斋鲍氏、八千卷楼丁氏、振绮堂汪氏之私家刊梓到丁辅之兄弟创制聚珍仿宋铅字,杭州以其深厚的刻书传统,浓郁的读书、藏书、刻书之风,而成为文化渊薮的“东南第一州”。西泠木活字,则是其千年典籍文化之一隅,周叔弢为李一氓藏《东海渔歌》所题跋语称:“清代木活字本,始于乾隆年武英殿聚珍版,继之者不下千余家。辛亥革命以后,西泠印社最为有名,字仿赵宋,宣纸徽墨,光彩夺目,超越前人。”

西泠印社与西泠木活字

江浙文人素有结社的传统,西泠印社乃其一也。1904年,由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人发起创建,延请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结社之初,慨于印学之将湮灭,唯印是求,即以为社。文人所好,何止于印学,研习范围逐渐扩展到乐石吉金、翰墨丹青乃至诗文经学、乡邦掌故,其“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社旨,在近代中西文化激荡交融中,实有“提倡艺术,发扬国光”之蕴意。

西泠早期社员,多出于世家,或藏书三楹,世蓄金石图史,而通校雠版本之学,或萃书画、钟鼎彝器之属,而长于稽古品鉴,或娱情翰墨,雅善绘事,工诗古文辞。早期社员多是集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于一体的文人,其对刊书的品求,也相当严苛,丁善之在创立聚珍仿宋铅字时,撰成考工八咏,从辨体、写样、琢坯、刻木、排字、印书等方面阐述了其对刊书的精益求精,可视为当时西泠社员对图史刊梓的既定品位。

西泠印社所刊书籍,既承其社旨,又以社员的古雅品味为圭臬,起点已远高于一般的书坊和近代印刷局。《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嵬集西泠印社刊本七十一种,多系木活字,虽非全部,但也大体可窥全豹。其中,以金石类典籍为大宗,以印学为重,包括《遁庵丛编》等丛书,既录有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方朔《枕经堂金石跋》、陈庆镛《籀经堂钟鼎考释题跋》等近世“讲求金石有用之书”,也辑有董其昌《骨董十三说》、项元汴《蕉窗九录》、米芾撰、毛晋订《海岳题跋》等宋明经典,可谓兼备古今,泥古与新论并行。同时,刊印黄宗羲《海外恸哭记》、周同谷《霜猿集》等明季稗乘,钩沉遗事,可视为民国初年晚明史学研究热潮下的一种回应。此外,也刊文集、日记、家谱等,如潘祖荫《秦輶日记》、沈绍勋纂修《钱塘沈氏家乘》等。

西泠木活字之美

《东海渔歌》是清代女词人顾春之作,况周颐赞其词:“得力于周清真,旁参白石之清隽,深稳沉著,不琢不率,极合倚声消息。”徐世昌《晚晴簪诗汇》则将其与纳兰容若齐名,“满洲词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东海渔歌》作为清代闺秀词的重要代表,有清一代,钞本亦罕。况周颐在1913年得一钞本,缺第二卷。次年,即交与西泠印社付梓。

词集以罗纹纸精印,存三卷,作两册。版框规格26.3×16cm,每半页九行,行十五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刊“东海渔歌”及页数,下端刊注“西泠印社活字本”。卷首有吴昌硕题“东海渔歌”篆字牌记,凝练遒劲,貌拙奇古。其版式大体代表了西泠木活字的一般版式。只是用纸、行数等略有不同。

仿宋字体为其特色之一。丁善之《考工八咏》云:“北宋刊书重书法,率更字体竞临摹。元人尚解崇松雪,变到朱明更不如。”并要求写样“仿宋须求面目真”,也要“尽多复古诩翻新”。西泠木活字萃取宋代浙刻本的某些结体特点,如内收结构,而融入欧体甚至雪松体的风格,笔划粗细较为匀衡,点、撇、捺、挑、钩的尖峰加长,笔锋突出,但并不突兀,部分字体可见连笔。总体上,冀求一种端雅秀丽,工整严谨的书风,虽瘦劲刚健,而不失文人气度。

木活字实物今已罕见,或以枣梨甚至黄杨木为材。丁善之在上海,本欲以黄杨木刻字模,以工费故,改用铅制。其诗云:“黄杨丁厄非关闰,望重鸡林自有时”,指的也是此事。对于活字而言,黄杨木硬度适中,相较于枣木及铅字,更能再现书法的韵味。而杭州作为刻书中心,工匠代有传续,工既娴熟,可达到“弄笔不如刀”的境界。

西泠木活字并非一味效法宋刻,其开本多不及宋刻阔宽,字号也称不上“斗大”,更不必避讳。但其天头、地脚较为宽阔,摆印不疏不密,给人疏朗庄雅的视觉美感,也为批注钤印预留了空间。当然,这种习惯可能受印谱版式的影响。印社所刊印谱蔚为大观,只是通常不算在西泠木活字的范畴内,《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录西泠印社全书,也未包含单独刊行的全部印谱。

西泠印社还曾出过套印本,如《开元天宝遗事》,以士礼居藏本刊,连史纸,每半页十行,行十八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正文以墨印,每段起首的小方框及黄丕烈校字皆以朱印,卷尾黄丕烈跋语则兼采朱墨二色。版式与西泠印社仿宋版悉同。

西泠木活字多选用罗纹纸。清人储在文《罗纹纸赋》赞其:“映日则星星彩烂,疑辰宿之周攒;临风则缕缕丝横,恍晶帘之欲卷”,其质莹润,吸水性适中,利于印刷,又有隐约的帘纹,质隐于表,有谦谦君子之度。以其印制《东海渔歌》,自能体现出顾太清的温婉贤淑与深稳沉著。部分书籍也用连史纸。《蕉窗九录》等牌记页,则将罗纹纸以藤黄等染色,或有防蛀之用。

余论

20世纪初,近代印刷术日渐普及,西泠木活字却在西子湖畔大放异彩,既以版刻、纸墨之古致清雅而名胜,亦刊经世资鉴之艺文典籍,金石书画之研究、国学之保存与活字印刷相辅相成,展现了大时代下传统文人的顺行时势与独善其身。

(作者为杭州博物馆研究学者)

未著撰者(旧传清张照等撰) 劝善金科 清乾隆年武英殿刻五色套印本藏于故宫博物院《劝善金科》是清宫每于岁末或其它节令演出的节令戏。全书以红、蓝、绿、黄、黑五色套印而成。与同期出现的套印本相比,此书套色数量最多,故印刷难度最高。本书套色位置准确,印制精良,各色纯正匀净,清晰悦目,既有提示、助读的作用,又美化了版面,兼具艺术欣赏性,是清前期彩色套印技术的杰作。

未著撰者(旧传清张照等撰) 劝善金科 清乾隆年武英殿刻五色套印本 藏于故宫博物院 《劝善金科》是清宫每于岁末或其它节令演出的节令戏。全书以红、蓝、绿、黄、黑五色套印而成。与同期出现的套印本相比,此书套色数量最多,故印刷难度最高。本书套色位置准确,印制精良,各色纯正匀净,清晰悦目,既有提示、助读的作用,又美化了版面,兼具艺术欣赏性,是清前期彩色套印技术的杰作。

(温玉鹏)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