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弥漫着浓郁的香气。香气来自展厅角落一个烤面包的窑炉。伴随着一盘又一盘人手形状的全麦面包陆续出炉,“马克·奎恩:皮相之下”展览正式亮相。这也是这位英国近30年当代艺术史上的重量级人物第一次在中国的美术馆办个展。
整个展览以艺术家早年的代表系列“面包手”和“面包雕像”为开端。展厅墙面上,912只提前烤好的面包手整齐排列,它们由马克·奎恩和央美的学生共同完成,重现了艺术家早年的作品《歧路之园》。这个系列的作品,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同名短篇小说获得灵感。由于掌纹常常被视作预示命运的符号,于是艺术家和其他参与者们在面团上刻上他们的手掌和掌纹,经过烤制后成为形态各异的面包雕塑。每个面包手都有微妙差异,作品寓意人的命运变幻莫测。现场由公众参与陆续烤出来的面包手中,有80只被挂到墙上,成为艺术展的一部分。1000只面包手意味着1000种命运吗?艺术家以这件作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展览上还可以见到多件面包雕塑。其中《玛丽·安托瓦内特》和《路易十六》是艺术家1989年创作的。这对法国国王和王后曾说出“人民无面包,何不食蛋糕”,然而在这些雕塑中他们却成为可以被人吞掉的面包。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中国的传统孝文化的一部分。可马克·奎恩却偏偏屡屡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转化为艺术品。他最早是因雕塑《自我》(俗称“血头”)而闻名,在这件作品中,他将自己的血液冰冻后做成自己的头部雕像。在此之后,探索人类如何利用人体来表达自我,成为他非常热衷的一件事。
亮相于展览的一颗钻石,被命名为《最终我是完美的》。这颗钻石是马克·奎恩将自己身上的毛发送入高压炉后形成的碳结晶。“2000年时,人工钻石技术开始流行。我利用这种技术,将自己身体的碳元素结晶、雕刻、切割形成钻石。”他说,碳元素是人类生命当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他特地为这件作品起了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名字,就是要表达“我们都在追求完美,可是完美却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会不断地循环,好像碳元素会不断地回归它的本真一样。”
展览中亮相的《迷宫》系列,将人的指纹放大、重新着色,变为布面油画和浮雕。“白的、黑的、红的、彩色的,这四件作品中,其中有一件的指纹来自我自己。可惜,我自己也记不清是哪一件了。”马克·奎恩说,当观者的眼睛在指纹的纹路上游移,正如一个人置身迷宫想要走向那个根本不存在的中心点。
从人的身体出发的作品,还有“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无二致”系列作品。奎恩在巨大圆形画布上描绘了一个被放大的瞳仁。被放大的瞳孔如星空,也如深不见底的黑洞。艺术家说:“在瞳孔的色彩世界中,能升华出对个体性的赞颂。正中间的瞳孔如同一个黑洞,纳入了生命的神秘和不可知性。这是对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一种深层次表现。”
无论马克·奎恩动用了身体哪个部分来创作,他最终要表达的思想正与此次展览主题吻合——皮相之下,人人平等。
本次展览将展至5月1日。
对话马克·奎恩
宇宙或爆米花,都能启发我
问:您是剑桥大学科班学艺术史的,怎么后来做艺术家了?
答:其实我研究艺术历史之前就已经是艺术家了,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做艺术作品。读书时就做一些作品,我当时甚至不知道我做的是艺术。我学艺术史,因为如果我要真正做艺术,我要严肃地来做艺术的话,就要去了解艺术史怎么发展的,至少我要知道我是在拾人牙慧重复做一些作品,还是在做一些创新性的作品。许多其他的艺术家更多探索的是自我或是自身体验。但我看自己的作品时能够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点,那是艺术的历史和现代观点的一种结合,就好像是在和历史、和未来对话,并提供给我一个回答。
问:当初怎么想到去创作《自我》?为什么想到用自己的血液作为材料?
答:这件作品是自我探寻的结果。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探索人、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我希望它具有现实性,也希望它来自人身体的一个部分。当然我不能为了创作一个作品就把我的胳膊砍下来,所以想到“血”可能会是非常有意思的介质。因为血液会不断在身体内重生、循环,用血液可以重现身体的力量。因为是做一个关于身体的重塑、重生的雕塑,我就不想把血液风干、晾干,于是直接用冷冻的血液做了一个头形雕塑。这个作品会引起大家思考,当我们死去之后会怎么样呢?我们消失了吗?我希望这件作品能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反思,对活着的含义的探索。
问:听说最近您还在用血液制作雕塑?
答:最近我要做一件关于难民的作品。我采集了很多难民的血液,我想用数千名难民身上的血液做一件雕塑作品。更多人参与进来,更能融入公共社会中,也能更好地回答我内心的疑问:艺术到底能不能改变世界?我希望艺术不仅存在于画廊和艺术馆中,而是真的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人的生活。让大家意识到,原来艺术除了艺术品本身以外,它对现实世界还有其他的意义。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问:您创作时用过的材质、媒介非常多,血液、冰块、水泥、面包……对新媒介、新材料的想法从何而来?
答:作为艺术家的美丽之处就在于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可能给你启发。你看到这个宇宙或者看到爆米花,都可能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和启发,每每有事情启发到我,我就可以去创造一些东西,我对这个过程非常着迷。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