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盎然诗意 营造史诗风格

天山电影制片厂最近出品的电影《远去的牧歌》描写了新疆哈萨克族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家庭、三代人、四十年间的生活经历。《远去的牧歌》在给予我们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启发我们对于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富有盎然诗意 营造史诗风格

2019-04-01 09: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天山电影制片厂最近出品的电影《远去的牧歌》描写了新疆哈萨克族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家庭、三代人、四十年间的生活经历。

“转场”,是新疆哈萨克民族传统游牧生活的一个标志性行为。当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哈萨克人成群结队、扶老携幼,用牛马驮起全部家当,赶着成群的羊、牛、马、骆驼,与暴风雪奋勇搏斗,在高山峡谷艰难穿行,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壮美,感受到人类的勇敢和智慧,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既相矛盾又相依赖的复杂关系。影片通过描写几次“转场”过程,真实而细腻地刻画了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人告别游牧、走向定居的历史进步和心路历程。

影片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运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和富有诗意的电影语言,营造出作品的纪录风格和史诗风格。编导者精心选择了许多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塑造出胡玛尔、哈迪夏、博兰古丽、羊皮别克等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命运的改变,有力地说明了改革开放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意义。因此,我们说《远去的牧歌》是一部讴歌改革开放的优秀电影作品,天山厂把它作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献礼,是名实相符的。

《远去的牧歌》在给予我们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启发我们对于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影片肯定社会发展、生活前进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远去的牧歌》告诉我们,从游牧到定居、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都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影片以胡玛尔老人为代表描写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依恋,但是历史进步的脚步是无法阻挡的。影片还告诉我们,在从传统生活向现代文明的进步中,必须保护人类生活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的平衡与和谐统一。人类对文明的追求实际上反映了人企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无节制就会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灾难。正如影片中哈迪夏老人所说的:树没了鸟就不来了,鸟不来了蝗虫就多了,蝗虫多了草就没了,草没了羊吃什么嘛?这是影片昭示我们的一条十分朴素的真理。

影片还要求我们尊重生命的意义。风雪交加中博兰古丽的诞生,春雨泥潭里小牛犊的出世,转场途中孩子们对安置在拴马桩上的一窝小燕子的回望,还有胡玛尔老人在定居之前将心爱的苍鹰和老马放归大自然……这些都是影片中特别富有诗意、寄寓深情的篇章。无论动物还是人,生命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对生命的尊重,要求我们保护动物,要求我们保护人类,让人们生活得更加文明、自由、幸福。

(王漓鹂)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