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碎片化 回归深阅读

光明智库:现在很多人习惯用手机阅读,主要读网络小说或社交媒体分享推送的文章,内容比较浅易,读起来轻松。郝振省:浅阅读是一种浏览式、扫描式、“水过地皮湿”的阅读,其内容主要是资讯或娱乐性图文。

跳出碎片化 回归深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2019-04-10 10:01
来源: 光明日报
2019-04-10 10: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智库答问·关注网络时代的表达匮乏 系列访谈之三】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温儒敏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郝振省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 张清华

1.“水过地皮湿”:浅阅读何以流行?

光明智库:现在很多人习惯用手机阅读,主要读网络小说或社交媒体分享推送的文章,内容比较浅易,读起来轻松。与此同时,那些深刻严肃的文章、图书却少有人问津。读书为何有深浅之分?浅阅读何以流行?

温儒敏:读书是分类型的,起码有四类,一是“学习型阅读”,其目标是促进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为人生做准备,他们的阅读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类。二是“职业型阅读”,和前一类有交叉,但主要是成年人围绕自己业务而进行的阅读,包括专业阅读,其目的性很强。三是“消遣型阅读”,目的性不强,主要为了消遣,现今流行的网络小说阅读和各种自媒体阅读,大多数属于此类。四是“检索型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浏览检索的阅读。这四种阅读类型只是大致分类,各种阅读的功能不一样,彼此会有交叉融合。生活中多数人都会进行这几种类型的阅读,只是因为年龄、职业、性格、爱好等不同,阅读类型的选择与偏重也不同。

互联网海纳百川的信息存储功能、独特的链接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利化,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和思考方式。沉迷于网络,很多人已不再花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去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通常都是不断地打开电脑或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信息。大家很容易变得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记忆完全依赖互联网,那记忆就可能技术化,生物记忆变成物理记忆,这对人类的情感、性格、思维都会产生影响。

郝振省:浅阅读是一种浏览式、扫描式、“水过地皮湿”的阅读,其内容主要是资讯或娱乐性图文。浅阅读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有一定必然性。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生活的空间场景不断变化,产生了很多碎片化的时间,有时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或者消磨时间,就产生了阅读需求。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和不断变化的空间中,人们不大容易阅读深奥、系统的内容。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条件下,信息爆炸式增长,并通过各种媒介快捷地呈现,浅阅读现象就如此生成了。也就是说,客观世界的丰富性、信息内容的无限性与主体拥有条件的有限性,导致了浅阅读的必然性。

张清华:手机越来越多地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以手机为媒介的阅读自然也就占据了更多的时间。该怎么办?我认为只有通过技术改进和社会各界的倡导,引领更多人通过手机阅读严肃的书籍,才不至于使人们的时间耗费在海量的垃圾信息中。

2.不做浮光掠影的“知道分子”

光明智库: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在所难免,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深度、高质量的阅读?

张清华:时间碎片化是全世界都存在的现象,但有时候也是我们给自己找的一个理由。在有些发达国家,严肃阅读做得很好,读者并不一定要把自己搞得那么匆忙、那么潦草。社会的倡导非常重要,一个社会崇尚什么样的文化,是很关键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把文化素养的提升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地位上,不能过度娱乐化。应该多宣传那些有读书习惯、有文化创造力的人。另外,还应该在制度上加以完善,例如设立“分级奖励严肃阅读”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有深度、高质量的阅读。

温儒敏:浅阅读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必要的精神寄托。即使是专家学者,也不会整天都进行职业型阅读,或者深度阅读,也要有一些浅阅读,或者消遣型阅读。如果一个人出于生存或者发展需要,必须有职业型阅读,很自然他们就会找相关的书进行深度阅读。当然,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可能会把较多精力用于深度阅读,而且会把几种形态的阅读协调得比较好。这是一种习惯,需要毅力。

消闲文化,包括影视和网络文化,以及各种流行读物,往往都比较吸引人,带给人娱乐和刺激。要求青少年不去接触流行文化不现实,也没必要,好的流行文化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但这种接触必须适度,要让中小学生学会把持自己,不是被动地卷进流行文化,尽可能培养比较纯正的阅读口味和习惯,保持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郝振省:浅阅读可以把碎片化的时间、多样化的空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帮助人们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消除寂寞感,这是其积极的一面。但浅阅读的局限性在于造成了知识的表象化,使知识很难呈现其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有人戏称手机等移动终端把人们的大脑变成了“杂拌儿信息的跑马场”,“知道分子”越来越多,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我们应该肯定浅阅读的积极性,克服其局限性,并借助浅阅读服务深阅读。比如,新闻工作者可以借助移动终端,掌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为深度报道提供支撑;学者专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掌握有价值的问题动态,为深入研究做好准备;普通读者可以借助移动终端,掌握新书目录,为深度学习瞄准目标。

3.培养理论思维,要有深阅读的保障与支持

光明智库:对于大众来说,深度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引导大众自觉进行深阅读?

郝振省:如果说浅阅读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深阅读就是生产的一部分。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要有理论思维,就需要有深阅读的保障与支持。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民族和国家,只有深阅读才能培养理论思维的习惯、达到理论思维的境界、形成理论思维的成果。“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深阅读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又是我们要克服的困难。一些理论著作,虽然读起来会感到枯燥、晦涩,但会使人获得一种深层次的快乐。

张清华:浅阅读作为严肃阅读的补充是可以的,但如果占据了主导,压倒了严肃阅读,那就需要纠正了。对于网络上各种娱乐式的信息进行硬性抵制显然没有意义,但可以进行正面鼓励。比如建立在线阅读分级机制,可以设立不同界面,如艺术、文学、历史、哲学、文化、政治、心理等不同学科。在保护著作权的前提下,将高质量的读物放到网上,供不同人士挑选阅读,在达到一定阅读量之后,即可以得到一个认证,然后进入更高一级。这就类似于棋赛中的“段位”,段位越高,得到的奖励也越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可以将其作为参考,社会也可以设立各种奖励机制,以鼓励严肃阅读。这样既可以提升阅读质量,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求。

温儒敏:对于成年人来说,阅读本来是个人的、私密的事情。社会可以提倡读书,但很难规定和限制读什么书。成年人的阅读不必过多干预,但中小学生的阅读还是需要引导的。学生的阅读多是学习型阅读,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功课上,尤其是语文课,对阅读有许多要求。学生的阅读不完全是自由的,也有目的性,比如为了中考和高考。但如果目的性太强,读书只是瞄准考试,甚至连课外阅读也全都纳入考试体系,那就容易扼杀学生的兴趣。除了“为高考而读书”,我们要让学生保留自由阅读的空间,可以读点“闲书”,让他们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学生时代如果有读书的兴趣,又形成习惯,成年以后就会有喜爱阅读的良性生活方式。若要提倡全民阅读,最重要的是鼓励中小学生阅读,这是为他们的人生打底子,也是改进社会阅读状态比较有效的办法。

4.高水平阅读产出高水平写作,人文精神的张扬带来社会正气

光明智库:浅阅读对人们的表达和写作习惯会有什么影响?如何通过阅读提升基础写作能力?

郝振省:浅阅读多数是碎片化、即时性的,相应地,浅阅读的文本也比较简单,有时甚至完全用标点、表情包取代了丰富的概念和情感。一些网络语言的逻辑并不合乎通常的表达习惯,会对人们的日常写作造成影响;一些学术文章的学术味儿有所削弱,还有一些人为了迎合浅阅读的口味,把严肃的内容进行庸俗化改写,使其失去了原本的面貌和意味。深度的阅读和思考是创造性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深度阅读,对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进行深入分析、解剖,才会得到有启发性的结论。

张清华:语言的发展史表明,一种语言必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词语、新句式的出现,不一定都是坏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着各种不合规范的说法和用法,一些本不规范的表达在年轻人那里反而时尚化了。当然,我并不觉得人为地加以禁止和匡正就一定好,但是我们的社会倡导什么、推崇什么是很重要的事。如果我们在严肃文化方面不认真投入,那么娱乐化和轻飘飘的浅阅读便是不可避免的。

高水平的阅读会产出高水平的写作,人文精神的张扬会带来全社会的正气,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努力强化正面的引导。

项目团队:

(杜羽、宗小宁、蒋新军、刘嘉丽、马雪、王斯敏、李晓)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