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来自13个国家的234件(套)古代文物精品,共同展现“丝绸之路”沿线及世界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的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蒙古、阿曼、波兰、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12个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这次展览,通过精挑细选的各个时期、不同门类的234件(套)历史文物,实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包括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传播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等。
这次展览的结构是“陆海统筹”——展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板块来表现和展示主题,并按照地理方位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纳入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宏观视野之中来观察和思考。“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的叶形矛头、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藏中国风格的伊朗瓷盘,也有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藏的黄金武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铜鼓、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唐三彩三足罐,也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突线钮铜铎、阿曼国家博物馆藏哈德拉毛语雕刻饰板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各个国家博物馆的明星展品齐聚一堂。其中,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藏“黄金武士”是一件斯基泰·塞克“野兽”风格的装饰艺术杰作。据介绍,1969年至1970年,在考古学家凯末尔·阿基舍夫的指导下,考古工作者于阿拉木图市附近的伊塞克墓地中发现了“黄金武士”。它的年代应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服饰上有4000多枚金色饰片,由铸造、锻造、锤揲、雕镂、雕刻、金珠、压花、浮雕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
另一件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玻璃器,来自斯洛文尼亚国家博物馆。据介绍,玻璃制造工艺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时期,玻璃制造技术广泛传播,并成为罗马城邦的主要产业。早期古罗马人利用模具制作玻璃器皿,后来则改用吹制法。玻璃吹制技术出现于约公元前1世纪中期,并在公元1世纪末占据了主导地位。成熟的玻璃制造工业使古罗马人能大量生产相对廉价的玻璃器,从而使很多人都能用上玻璃器。据介绍,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古罗马玻璃器大多出自坟墓,因为它们会在未遭受磨损的情况下被放入墓中,而且那里的保存环境好于居址等地点的保存环境。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14日,票价50元。
(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