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馆长:博物馆的“多重身份”让文物活起来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中国最著名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也被称为中国文物界“半壁江山”。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博物馆、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上海名道文化发展中心,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承办。

上海博物馆馆长:博物馆的“多重身份”让文物活起来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04-28 08: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新网上海4月27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26日晚间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第八讲,与听众纵观博物馆这座“人类文明王冠”的功能与使命,并展望了上海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表达了博物馆创造美好生活、赋能时代发展的愿景。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中国最著名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也被称为中国文物界“半壁江山”。

杨志刚从世界著名博物馆讲起,阐明博物馆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从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宝库卢浮宫,到近期在无情火灾中受到损坏的巴黎圣母院,杨志刚表示,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们最醒目、最荣耀、也最脆弱;它们既见证历史,也折射当下、参与当下。

杨志刚强调了博物馆这座“人类文明王冠”的重要作用——博物馆连接着历史与未来。在特定空间内,博物馆不仅构成独特的视角与观看体验,同时,人们对于今夕事物的比较与对照,也启迪着博物馆发展,是博物馆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2018年、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两个主题——“超级链接的博物馆”和“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也共同强调着博物馆的重要性:它记录过去,也通往未来。

从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432年的雅典卫城神庙,到融合了复杂功能设计理念的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杨志刚提到,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发展,不管是形象还是功能,博物馆都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复合性”:博物馆不再是神庙,而成为具有亲和力、与现代审美方式接轨的艺术殿堂、文化殿堂、精神殿堂,具有“多重身份”。他回顾了2018年上海博物馆与雅典卫城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交换展览,这场精彩的展览融合“沉浸式戏剧”式的展示和工作坊等丰富互动内容,生动呈现了博物馆“复合性”的形象——它既是殿堂、学校,也是城市会客厅、国务接待室、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的文化宫……

在这样的形象与功能之下,杨志刚表示,博物馆当前重要的精神指向就是“让文物活起来”。从“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展览展出的南宋沉船与江口沉银,到“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展览展出的古代货币与阿拉伯铜手,再到在巴黎举行的“中国芳香:中国古代的香文化”海外展,都以无比丰富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现着文物的鲜活生命,这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追求与精神指向。

在互动环节,杨志刚表示,博物馆连接着历史与未来,始终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上海博物馆也将依托东馆的建设,继续致力于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也期待观众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走进、感受并理解博物馆藏品的内涵,感受博物馆赋予人们生活以及时代发展的能量。

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博物馆、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上海名道文化发展中心,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承办。(完)

(许婧)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