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卖场升级为人文空间+美学磁场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营业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超级书城有33个,其中新华书店有近30个;5000-10000平方米的大型书城92个,新华书店占70多个;1000-5000平方米大型书店658个,新华书店约占550个。然而,装修陈旧、服务单一、教辅书占“半壁江山”的刻板印象也在一段时间里如影随形。
老品牌如何焕新?“以前信息不对称,大而全的书店几乎是读者接触新知的唯一地方,眼下多媒体信息传播发达,文化需求爆发式增长,书店里的书再多也抵不过线上电商,如果光是陈列一排排书架,实体书店早已无法吸引读者驻足。”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告诉记者,从图书卖场到文化空间,再到生活美学磁场,新华书店正实现从传统零售到新零售时代的跨越,创造更多人与书、人与人邂逅的机会。
比如“光的空间·新华书店”,没有红白标识,没有棕色书架,没有白色天花板,看起来不像新华书店,却变成申城“网红”地标。1600平方米空间内,如临幻境的书架间,层层书籍尽收眼底,清水混凝土浇筑的阶梯旁,可感受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独特设计。在浩瀚书海中,读者可抬头仰望茫茫星空,或低头留下最文艺范儿的剪影。
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诉说着老牌国营新华书店的变与不变。书店的外观、理念、业态变了,不变的是每一代读者书香地图里,都闪烁着新华书店的航灯。记者获悉,沪上新华书店正筹划打造以音乐、旅游等为主题的新型专业书店,力求成为深耕细分领域的“知识供应商”。
其实,这份雄心在几十年前就有迹可循。82岁老“新华人”、原上海新华书店静安区经理钱永林,曾为专业书店耗费大半辈子心血。“1982年上海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专业艺术书店,开门时轰动成怎样?四开间的门面里都是人。大家排队进,好像参观展览会一样。”钱老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正值11月初冬,身上的毛线衫却湿透了,汹涌热情的顾客还挤碎了八只玻璃柜台。人们有理由期待,承载中国几代人阅读故事和喜怒哀乐的新华书店,在新时代将持续焕发超级IP的文化能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