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青春岁月,在近期荧屏撩起青春潮。赵宝刚执导、郑爽等主演的青春剧《青春斗》讲述五个性格迥异的女孩从大学跨入社会、通过自我蜕变改变命运的故事。这是赵宝刚继著名的“青春三部曲”之后,再次“潮涌”青春剧,也因此引发广泛关注。
从1990年的《十六岁的花季》拉开自产青春剧的帷幕至今,青春剧已经走过近三十年历程,其题材不断丰富,内容也经历嬗变。近两三年来,青春剧创作再迎高潮,“青春”闪闪发光,不仅凸显了这一题材的艺术魅力和市场潜力,也反映出创作者与时代“同声共气”的自觉,青春之歌也是当下青春中国的一种映射。青春剧走过了怎样的30年,又为未来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创作经验?
上世纪90年代发轫:一曲歌、一首诗、一个梦
何为青春剧?这在学界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不少人论述青春剧时,并未对其内涵或外延有所界定,导致评论常常显得大而无当。按照联合国所宣布的对于“青年”的定义,其主要指涉年龄介于15岁至24岁之间的群体。广义来说,一切反映青年学习、生活、情感以及初入社会的困惑、迷惘、探索与成长的电视剧,都可以称之为青春剧。广义上的青春剧,又可分为青春校园剧、青春偶像剧、青春社会剧等,有时候,青春剧也会跟都市剧、悬疑剧、古装剧等类型杂糅。
狭义的青春剧,更多指涉青春校园剧与青春社会剧,主要聚焦青年在沉浸校园与初入社会这两个阶段的龃龉与成长,它既是主题,也指涉一种强烈的面向现实的创作风格。通常我们论述青春剧,指涉的也是狭义上的青春剧,本文亦是如此。
1990年,在《渴望》播出的同时,青春校园题材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大受欢迎,上世纪80年代末,白雪、陈非儿、欧阳严严和韩小乐等正值十六岁的少男少女在上海一所中学里上演的青春故事,吸引了所有年轻的目光。它也被视为中国内地的第一部青春剧。
《十六岁的花季》的每一集开头都有一段独白:“你以为这是故事,那么你错了。你以为这是生活,那么我错了。这是综合成千上万个十六岁的孩子的经历编织的一曲歌、一首诗、一个梦。”它鲜明反映了青春剧初创阶段的特征:带有强烈的现实观照,以个体或群像形式描摹性格迥异的青春期群体,着重展现花季男女的学习烦恼、成长困惑、情感迷惘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北京夏天》(1996年)、《十七岁不哭》(1997年)等爆款作品相继播出,青春剧在内地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1997年由央视出品,郝蕾、李晨、牛萌萌等主演,改编自十七岁女中学生李芳芳同名散文集的校园青春剧《十七岁不哭》问世,再度轰动一时,成为不少80后共同的成长记忆。
2000年后进阶:“奋斗”现象拓宽创作维度
当内地处于青春剧的初创阶段时,港台青春剧创作已转向偶像剧,它们以青年人的爱情为叙事核心,故事风格唯美、浪漫。这些青春偶像剧的本质是传统的言情剧,只不过主角变成了青年而已。好看的颜,缥缈的情、虚空的爱,无疑让观众离现实青春更远了些。但在新鲜观感带节奏下,1998年,张一白执导,李亚鹏、徐静蕾主演的《将爱情进行到底》问世,它被视为中国内地的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大获成功,却也难免“内涵空洞”之疑问。
到了2000年后,偶像剧大量涌入,《流星花园》曾轰动一时,虽然播出有始无终,但该剧还是成为2001年搜索量最大的剧集。之后,来自我国台湾的偶像剧取代了写实方向的青春剧,成为最受欢迎的类型剧。比如2001年的《薰衣草》、2003年的《蔷薇之恋》、2004年的《斗鱼》、2005年的《恶作剧之吻》、2007年的《放羊的星星》、2008年的《命中注定我爱你》等等。与此同时,内地也开始批量试水青春偶像剧,亦步亦趋下,诞生了《对门对面》《红苹果乐园》《星梦缘》《像风一样离去》等模仿之作,但都不及先发先红的那些剧集有影响力。
这一阶段,悬浮于生活表面的偶像剧受宠,写实方向的青春剧的创作则陷入停滞。直到2007年,由赵宝刚执导的《奋斗》横空出世,不仅让青春剧创作再次火热,也将青年人的生活、命运话题“撩”到了空前的高度。陆涛、高强、向南、华子、夏琳和米莱这六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的情感历程和奋斗经历,让大量年轻观众感同身受,在上海电视剧频道首播后创下收视率纪录,引爆话题。《奋斗》拓宽了青春剧的视域,让这一题材不再局限于校园,而将画幅拉宽到展现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时所遭际的种种矛盾与纠结,直面创业、买房、闪婚等现实问题,描摹年轻人如何在困难中经受历练,在爱情观念和生活模式的嬗变中获得成长。更难得的是,《奋斗》呈现出了年轻人多元价值观的抉择和碰撞,并对此持宽容的态度,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土壤中,给予当时的青年观众以很大的思想冲击,且并不急于给出单一的答案。之后,赵宝刚又执导《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与《奋斗》合称“青春三部曲”。
回过头看,以《奋斗》为代表的青春剧大大拓展了青春剧的表现范畴,它的成功归功于精准切中时代脉搏,直击年轻观众思想与处境的痛点,在不回避青涩、矛盾、迷惘等痛点的同时,依然张扬直面人生挑战、砥砺前行的价值观。这样的青春剧,既是青年状态的呈现,也对青年价值观形成有效的引导,是影视剧介入现实、影响现实的深刻体现。
2010年至今:甜宠无人喝彩,呼唤“真青春”归来
然而不久,随着IP热潮的到来、流量明星的崛起,青春剧的写实风没能得到延续。《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等IP改编的青春偶像剧在收视上获得不错反响之后,偶像风、怀旧风、奢华风劲吹。
2013年,赵薇执导青春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一举拿下7亿多元票房,2014年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也都轻轻松松拿下5亿元左右票房。误会、逃课、撞车、堕胎、死亡,起先还充满“血性”和新鲜度,很快就被拷贝成刻板套路的所谓“青春电影”,它们又带动了荧屏青春剧的勃兴,只是此时的青春剧延续的是青春电影“青春+狗血”的风格。《致青春》“无心插柳柳成荫”,开辟了堕胎和车祸的先河,《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也分别有堕胎戏份,三大话题电影出现了100%的“堕胎率”。于是,2014年,杨玏、何泓姗、白敬亭等主演的网剧版《匆匆那年》播出,同样复制了类似桥段。2015年是网剧迎来飞速发展的一年,一下子冒出30余部青春剧,但播放量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30余部剧集的总点击量才12亿次,无疑给人青春剧以集体出“车祸”的印象。
2016年,网剧《最好的我们》一炮而红;2017年,《你好,旧时光》《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相继走红,带有偶像剧气息和怀旧气息的青春校园剧卷土重来。少年老成的这一路数,很快便将这一样式带入同质化的瓶颈,蜂拥而至的青春剧里,再也闻不到质朴的16岁花香,看不到交织着汗水与泪水的奋斗,而变成了一群群穿着风格清奇校服的少男少女在考试、分班、做作业、谈恋爱,要么是用正在“摇头”的电风扇、旧货档的收音机、周杰伦或某位明星的磁带盘和海报来拼凑所谓的怀旧感,一股不真诚的“隔夜气”扑面而来。而一旦走“甜宠路线”,也几乎总是耍主人公“最萌身高差+拼贴偶像剧桥段”的招数。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的《2018年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网络剧篇)》,2018年上线的青春校园类网络剧多达43部,与2017年持平,但这么多青春剧中,却再没有爆款诞生。
青春是生命的精彩律动,是恣肆的生命力与现实世界的会合碰撞,是甘苦自知的人生中那些懵懂青涩、试图为自己做主的青年人格的养成与锻铸,它远非单一色、表面化和一套拳所能涵盖。当青春剧再次陷入题材窄化、内容悬浮的瓶颈,便亟须资本与创制方反思面对青春的态度,急切期盼有质感的能打动人的“我们的青春”,而非生造、粉饰、拼贴、臆想的青春剧。故而,呼唤现实主义精神复归,呼唤青春剧真正走入人群,对生活有独特观见,于现实有种种透析与思考的力量,成为荧屏前观众的一种需求。
从播出口碑看,赵宝刚的《青春斗》要想复制《奋斗》的辉煌,依然有着不小难度。《青春斗》的人物设置与《奋斗》大体相似,五个性格迥异的女孩从大学跨入社会后与自己“斗”、与人生“斗”,导演试图以此为90后的青春画像。尽管《青春斗》有着这些年青春剧里非常少见的、剔除滤镜、真切反映大学生活的现实感,赵宝刚也将《青春斗》总结为“一部展现问题的戏”,但在已有的剧评中,还是已经出现了“杯水风波”难以涵盖人生磨砺、简单人设无法塑造经典形象的毫不客气的评语。
然而,无论《青春斗》成绩如何,其坚持聚焦年轻人生存状态和困境,呈现奋斗姿态,充当价值引领的努力方向还是值得肯定。“期与我慷慨悲壮之青年,活泼泼地之青年,日日迎黎明之朝气,尽二十稘黎明中当尽之努力,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李大钊语),如果有更多具有实力的编导演热情灌注、沉浸体验、真诚耕耘,或许,真正的成功之作已经在路上。无论如何,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时代自觉呼应与思考,才是青春剧永葆青春的奥秘。
(曾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