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坚守百年技艺 16道工序打造泉城“兔子王”

周秉生透露,他目前正在收集“兔子王”传统脸谱,让历经岁月消失的不同“兔子王”重回大众视野。5月14日,记者在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周秉生家中看到,面积不大的客厅里摆满了各色各样“兔子王”。

非遗传人坚守百年技艺 16道工序打造泉城“兔子王”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5-15 18:1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05-15 18: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非遗传人坚守百年技艺16道工序打造泉城“兔子王”

周秉生透露,他目前正在收集“兔子王”传统脸谱,让历经岁月消失的不同“兔子王”重回大众视野。 郝学娟 摄

中新网济南5月15日电 (郝学娟)“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老舍在小说《四世同堂》中描写的风行北京等地的“泥塑兔子”,在济南被称为“兔子王”。古时济南人会在中秋佳节将“兔子王”摆上供桌,让它以“兔神”身份接受祭拜。

图为在阳台上晾晒的“兔子王”泥胚。郝学娟 摄

5月15日,记者在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周秉生家中看到,面积不大的客厅里摆满了各色各样“兔子王”。这些“兔子王”白面红唇、兔面人身,长长的耳朵与头部之间用弹簧相连,有的身着红袍、背插红旗,有的手持药杵稳坐虎骑之上,造型别致。周秉生正坐在工作台前,拿着刚在黄河边采集的细泥土塑形。周秉生告诉记者,他们家祖孙四代人与“兔子王”打了一百多年交道,传承至今。

图为周秉生在授课。郝学娟 摄

图为周秉生为“兔子王”上色。郝学娟 摄

“我们家老一辈就是做兔子王的,我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周秉生说,兔子王以黄河细胶泥为原料,有十几个品种。从姿势上分有坐兔王、站兔王,从性别上分有兔子王和兔奶奶,从衣着、坐骑上分,则有大红袍、大坐虎、中坐虎、小坐虎、小坐墩、兔王坐元宝等类别,从脸谱上分有大花脸、小花脸,还有表现群体生态的兔子山。

5月14日,记者在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周秉生家中看到,面积不大的客厅里摆满了各色各样“兔子王”。 郝学娟 摄

据周秉生介绍,“兔子王”根据地域不同,叫法和样式也各具特色。与北京“兔儿爷”不同,济南“兔子王”经十六道复杂工序,以动为特色。长长的耳朵与头部用弹簧相连,体内中空、内藏拉线,用手拉线时,兔子王的双臂就上下做出捣药状,耳朵自由摆动,憨态可掬。

“兔子王”白面红唇、兔面人身,长长的耳朵与头部之间用弹簧相连,有的身着红袍、背插红旗,有的手持药杵稳坐虎骑之上,造型别致。 郝学娟 摄

图为周秉生坐在工作台前,拿着刚在黄河边采集的细泥土塑形。周秉生告诉记者,他们家祖孙四代人与“兔子王”打了一百多年交道,传承至今。 郝学娟 摄

“喜庆色不能丢,灵活性也不能丢。”以“周氏兔子王”为代表的济南“兔子王”,历经百年传承至今,经过不断发展,传统面貌最终得以保留。对于“兔子王”的传承,周秉生每周都会去济南市部分小学教授“泥塑兔子王”非遗课,让小学生从小了解、学习非遗文化。

图为制作“兔子王”的工具。郝学娟 摄

此外,周秉生在保持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在“兔子王”中加入创新元素,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他创新制作出的兔、虎、马等生肖造型,颇受市民喜爱,其中根据泉水节特色制作的“趵突泉兔子王”更是备受追捧。

  图为周秉生为“兔子王”塑形。 郝学娟 摄

周秉生透露,他目前正在收集“兔子王”传统脸谱,让历经岁月消失的不同“兔子王”重回大众视野。(完)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