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0年前双墩陶塑人头像:人类早期陶塑艺术珍品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阚绪杭介绍说,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像面部保存基本完整,通高9.2厘米、面宽8.4厘米。本次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与史前雕塑学术研讨会为期两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蚌埠市政府共同主办。

7300年前双墩陶塑人头像:人类早期陶塑艺术珍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5-25 21:4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05-25 21: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新社安徽蚌埠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淮河古代文明研究——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与史前雕塑学术研讨会”25日在安徽蚌埠开幕,中外60余位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工艺美术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会,就距今7300年的双墩陶塑人头像进行研讨交流。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阚绪杭介绍说,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像面部保存基本完整,通高9.2厘米、面宽8.4厘米。头像造型写实,形象生动,其额头刻饰同心圆纹和鼻孔两侧面颊刻饰对称刺点纹,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从早期到晚期发现陶塑人头像额头和面颊有刻纹符号的极其罕见,迄今仅见此一例。考古资料显示其塑型+刻纹具有唯一性,是中国陶塑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件具有象征人类自我塑型、自我认知、自我欣赏和自我崇拜的审美观的陶塑艺术珍品。

阚绪杭认为,双墩陶塑人头像刻纹应该归于双墩陶器刻划符号类,其内涵“天、地、人”认知,是“天文历法”标志性符号,在淮河流域一脉相承传承几千年,是淮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说,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表明,头徽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史前末期,不仅已经出现,而且成为流行。双墩遗址陶人面的发现,似乎说明头徽的出现还有更早的源头。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泓称,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陶塑人头像,是一件由远古祖先创造出的弥足珍贵的精美艺术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研究馆员认为,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初步释读双墩陶人首额头图像应为太阳符,与常见太阳图像相似,之所以增加线条,是为了与整体风格相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方向明认为,双墩遗址目前发掘共发现633件刻划符号,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刻划符号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年代也较早的遗址,刻划符号分为象形、几何、其他三类,几乎囊括了史前双墩人生活的各方面,共同组成一幅7000年前的双墩遗址图景。

本次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与史前雕塑学术研讨会为期两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蚌埠市政府共同主办。(完)

(孙自法)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