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俊作品《睿·寻》,通过手机APP中的AR扫描技术,可以在威尼斯搜寻到25座形态相似的中国桥梁。
上图为用手机扫描意大利威尼斯里亚尔托桥时,所呈现的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仙居桥。仙居桥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历经多次重建,是泰顺现存跨径最大的木拱廊桥。里亚尔托桥横跨大运河,现存的单拱石桥建成于1592年。
威尼斯之于中国,连缀着历史的记忆。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记》以威尼斯人眼中的中国,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热切向往。
威尼斯之于艺术,同样拥有穿越历史的魅力。从16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到已有124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这座水城,不仅绘就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多彩篇章,更通过开创世界最早的双年展模式,走在国际艺坛前沿。
新时代,中国与意大利,从丝路的两端携手,进一步加强东西的对话,联通现实的梦想。中国艺术,频频登上威尼斯的国际舞台。
2019年5月9日,“第五十八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在威尼斯军械库展区拉开帷幕,以子题“Re—睿”的洞察,呼应本届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的主题,再次吸引中外目光。
艺术之桥
穿过军械库高大而粗犷的联排展厅和拱廊,在这个世界前工业生产中心的最深处,便是中国国家馆。
这里幽深且别有洞天。
中国是桥的国度,桥亦是威尼斯这座水城的灵魂——400多座样式不同的桥,跨过150多条河流水巷,将118个小岛连为一个整体。桥,也成为此次展览的点睛之笔。
展厅入口处,中国艺术家费俊利用一条狭长的甬道与两端的墙壁,搭建起桥式空间,为观众营建了一个“有趣的世界”,直接切入本届双年展的主题。
一侧墙壁上,是作品《睿·寻》,这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手机应用程序,通过关联中国和意大利形态相似的桥梁,展现了文明之间的相通性、人类创造的相似性,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甬道和另一侧墙壁上,作品《有趣的世界》通过两个互动影像装置,让观众参与建造虚拟世界,又为观众生成基于虚拟地球的场景叙事关联。虚拟的共创如同无数无形的桥,连接起更为广阔的社会和地理场域。
桥的意象不仅体现在艺术构思中,也呈现在展厅空间构建上。开阔的展厅中央,一座圆拱形的桥立于一侧,既分割空间,形成制高点,又营造出水域的意境,由此可以俯瞰全场,也更便于观看对面的影像装置作品《金色之名》。
金,珍贵、可塑、稳定。泥也是可塑的,是植物生长的土壤,却平凡、脆弱、易摧。中国青年女艺术家耿雪以泥塑人,以金熔铸脐带,从新生命诞生,到社会化劳作,揭示人类对生命初始与轮回的观照。
在桥上抑或桥下,透过一扇漏窗,可以窥见中国艺术家陈琦的黑白水印木刻作品《生成与弥散》。这件横幅巨制像折扇一样展开,巨大的水波纹荡漾开来,重重叠叠,动静相生。
桥下出口处和室外展场的草坪上,陈琦还分别制作了空间装置《别处》《无去来处》。作者从古籍被虫蛀后留下的洞痕获得灵感,将洞痕圆形或曲线形的形态,镂刻于作品顶部空间,如同将一本本被蛀虫蚕食后的古籍摊开在天地间,与展厅陈列的手制书《时间简谱》遥相呼应。光线透过洞痕洒落,灯光冷艳梦幻,天光明澈柔和,迥然不同的意境表达,形成了夜与昼、内与外的呼应关系,隐喻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的冲突与和谐。
穿过桥,展厅的另一方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粉红色空间,那是中国艺术家何翔宇的装置《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陌生的语言环境曾让他感到茫然,外语发音时舌头抵触上颚带来特殊的感受,他将这类身体内部的触觉感知,外化为可视的铸铜雕塑,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感知内在的自己。
“回”字形的双循环展厅结构,带来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观展感受。正如此次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吴洪亮所说,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就像园林里的亭台楼阁、一池三山,没有唯一的重点,每一件作品都是这个位置上最恰当的主角。
智慧之海
5月的威尼斯,每一个路口都可以看到双年展缤纷的招贴,每一个角落都可以与艺术品相遇。世界各地的艺术界人士纷至沓来,齐聚这座艺术重镇。
有人说,艺术是威尼斯现代发展的引擎。的确,威尼斯早早打造了世界级艺术节系列品牌——国际艺术双年展、建筑双年展、电影节、音乐节……艺术节的背后,是意大利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威尼斯人的艺术基因、城市智慧。
对于双年展而言,展览成功与否,首先考验的是策展人的能力和智慧。
针对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双年展总策展人拉尔夫·鲁戈夫表示,他看重艺术兼具娱乐和严肃思考的社会功能,“展览目标,是让人们可以带着有趣的疑问离开”。
主题的开放性,让各国策展人和艺术家对“有趣的时代”产生了多元化的解读。吴洪亮认为,“有趣的时代”,指向今天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解决当下和未来的问题,艺术家和学者往往倾向于从人类历史中寻求启示。
秉持这种“回到过去看未来”的策展思路,吴洪亮选择以“Re—睿”作为中国国家馆的主题。“Re”作为西方多种语言词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缀,有“回、向后”之意,汉字“睿”与其读音相似,意为智慧。“Re—睿”作为主题,旨在强调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经验,由此获得由“Re”及“睿”的洞察,为当下带来启发。
立足于这一主题,吴洪亮选择了四位艺术家。他们各展所长,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探索与主题相合的艺术形式,不断延伸艺术触角,分别从文明的共识、生活的日常、自身的感知三个维度,呈现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馆还以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强化了展览互动激发的多维体验:作品《睿·寻》与导航功能结合,扫描展区内外和互联网上的二维码,可以为观众指引去往中国国家馆的路线;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展览制作了体验手环,根据观者参观过程中的生理数据,可以将其情绪状态转换成一幅心理图像,成为此行的留念;此外,展览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多个分享信息的“驿亭”,让大众不出国门就可以感受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魅力。
这是以智慧成就的文化共享、艺术互联。
中国之窗
正如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瑞宇在中国国家馆开幕式上所说,威尼斯双年展是举世瞩目的文化盛会,也是中意文化合作机制的意方成员单位。中国国家馆不仅是中国艺术家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舞台,也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当代艺术风貌的重要窗口。
中国国家馆中西语境兼顾、古今智慧兼容的破题方式,显然得到了中外观众的普遍认可。
拉尔夫·鲁戈夫赞赏中国国家馆的设计“非常有趣”,所以“印象深刻”,认为“这是不同的理念,对展览主题进行了很好的解答”。
意大利里米尼机场基金会主席劳拉·芬卡托说,中国在艺术和建筑双年展已经产生了影响,“这是一个让中国艺术家在面对全球观众时被理解的时刻”。
全球艺术网(Artnet)则以“只有软实力才能持久”为题,评论“中国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平易近人,更有趣”,认为“这绝非偶然……这个名为‘Re—睿’的展览,不仅仅是艺术家对双年展主题的一个直接回应,更重要的是它表现出中国软实力的雄心”。
的确,中国国家馆主题中西合璧;展厅设计对中国园林营造法则的借鉴不着痕迹;加上手机端以及科技的合力,在90个国家馆中可谓独具一格。更为重要的是,参展作品既采用了国际艺坛应用广泛的现代媒介,又以淡定、平和、从容的艺术态度传达思想观念。整个展厅没有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哲学、东方智慧却充盈其间。
只有平等、有效的对话,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才能得到相互认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中国国家馆的组织实施,公司副总经理王晨作为出品人感受颇深:“国家的身份、时代的精神、当代的命题,是组织对外文化展览时需要思考的三个要素。怎样面对这三个要素,给出怎样的答案,要符合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创作逻辑。”
文化交流是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中国艺术丰富的真实面貌应当在世界面前充分呈现。让世界因艺术而拥抱,让距离不再遥远。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26日 08 版)
(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