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呼吁有关方面重视当代儿童文学和扶持儿童文学作家的同时,我认为儿童文学作家还得打铁需要自身硬,在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人生广度上也亟须呈现更加多维的艺术空间。值得警惕的是,当今很多文学作者,由于艺术修炼、生活修炼远远不够,却十分仓促地搞起了儿童文学创作。

儿童文学:打铁还需自身硬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9-06-10 08:29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9-06-10 08: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呼吁有关方面重视当代儿童文学和扶持儿童文学作家的同时,我认为儿童文学作家还得打铁需要自身硬,在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人生广度上也亟须呈现更加多维的艺术空间。

我从1982年大学毕业后,即从事儿童文学的编辑工作,目睹了儿童文学的巨变和多次出现的创作高峰。以后断断续续的时间里,和儿童文学界多有交集。1987年应中国作协之邀请,去北京鲁迅文学院,出任了首届全国儿童文学创作评奖初评组的评委。记得在40天紧张的审读作品期间,从早到晚,审读了1000多万字的儿童文学作品,一览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丰硕果实。特别是2008年我调入北京工作后,接触的儿童文学名家就更多了。也策划出版了曹文轩、葛翠琳、孙幼军、萧袤、金曾豪、黑鹤、葛冰等一大批我国儿童文学名家的精品之作。我在与这些名家多次沟通并编辑他们的作品时,深深地被其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巨大的人文关怀、浓郁的情感、精湛的语言所打动。有的时候,读着其中的名家精品还时常泪下沾襟。

这些名家都很会向读者讲述精彩的故事,作品中有一个很强的“故事核”。然后就是用超乎常人的优美的文学语言、精美合理的结构空间、深刻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操来把脉作品,使得这些作品成为一道道艺术风景线,在儿童文学的艺术长河中流淌着他们鲜活的艺术生命。在读着这些名家的精品时,我还时常回忆起几十年来见过或者亲自拜访的那些难以忘怀的儿童文学大家:冰心、严文井、陈伯吹、杲向真、颜一烟、浩然、金近、洪汛涛、刘真、李心田、柯岩、袁静等等,还有一大批中青年新秀。

在读着他们的作品时,还时常想起他们那精彩的对儿童文学的论述。他们的作品无论长短,你每每读之,都会常读常新,没有厌倦之感。原因就在于,作为艺术精品,它处处流淌着作者的人生智慧、思想智慧、艺术智慧。而且他们所创作的这些故事,对每一个小读者来说,如果在自己的儿童时代有幸和这些精品相遇,就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我至今还会回忆起上小学时,书籍匮乏,当时偶然间读到一本根据颜一烟的小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改编的连环画,立即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还不尽兴。当时的阅读情形,至今还清楚的记得。特别是那时还读了浩然的小说《喜鹊登枝》,印象殊深。上小学三年级时,广播电台每天播送小说连播,是一个著名播音艺术家播送的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当时每天放学我都急不可待赶回家,收听邻居家里的收音机。这部小说,为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后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由于每年编选一本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小说年选,和《闪闪的红星》作者李心田老师还有了联系,他给我的信函多达5封之多,都是谈自己的写作。如今想起来十分亲切。我以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穿越时空,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降低它的艺术魅力!它们给我们传递的思想、艺术、人生的智慧已经远远超出了文本本身。像童话大师孙幼军的怪味童话,他所塑造的怪老头,不但好玩,还很智慧,加上作品本身具有的幽默、搞笑风格,使得作品情趣盎然、意蕴无限!而葛翠琳的童话,语言精美,结构精巧绝伦,每篇都流露着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真善美的渴望!曹文轩的那些忆旧小说,看似远离这个时代,然而作品流淌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甘于向苦难低头的勇气,还是以深刻的艺术表现力感染着今天的小读者乃至成人读者!所以儿童文学的情感元素、故事元素更不能低于成人文学,因为作家更要有浓烈的思想情怀、艺术情怀!没有这些出奇制胜的思想智慧、艺术智慧,儿童文学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干瘪文字、说教文学。

值得警惕的是,当今很多文学作者,由于艺术修炼、生活修炼远远不够,却十分仓促地搞起了儿童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看似很多,但是恕我直言,没有多少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时隔几年、十几年,甚至就会被读者和历史所淘汰!这样的教训和事例多得是。近期我翻阅了一些新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发现很多作品的语言并不是让少儿容易接受的语言,故事也不是多么有趣的故事。特别是艺术构思和思想内核都不足以打动读者,显然是仓促之作、应付之作。某些作家甚至包括某些有成就的作家居高临下写出来的所谓的儿童文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因为孩子读起来很别扭,不爱读,望而却步,于是这些作品就成为了过眼烟云、四不像的东西。

唯有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情和造诣都投向儿童文学,创作起来才有可能得心应手,才有可能写出精品!儿童文学需要创作智慧,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家一定要真正了解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情感需求、知识需求,深入孩子们的火热生活中去,和他们交朋友,把他们千呼万唤的、让他们为之动情、动心、动智的作品奉献给他们。

(赵强)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