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诠释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

展览不仅对40项非遗的历史背景、传承方式、价值意义与保护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更像是各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与观众的一次大聚会。”  活动开幕当天,主办方还发布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案例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为指导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生动诠释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9-06-11 08: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张采用铜凿剪纸技艺制作的创意门票、一个首次推出的非遗保护标志性手势、一首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题曲……6月8日至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带给人们的惊喜远不止于此。

今年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成为缔约国15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0个项目齐聚一堂,通过展览、展演、座谈、论坛等系列活动,展现我国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示我国为国际社会所贡献的中国经验,展望新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意义非凡。

回首这15年,我国认真履行缔约国责任,在充分尊重《公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非遗保护道路。在此次展示体验活动中,40个项目450件(套)实物展品现场展示,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观众零距离互动,呈现出我国非遗项目多元的面貌、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形态和恒久的魅力。

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是以“情景化、体验化、专题化”的设计思路,使观众穿梭于非遗的“活态”场景之中,打破台上与台下的界限,诠释“见人见物见生活”。

身临其境感受非遗之美

展览尝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标准分类基础上进行一次“艺术创作”。分为“天籁之音”“天工匠心”“天人合一”3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以一件有设计感的艺术装置导引观众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走进“天籁之音”,蒙古族长调和呼麦在展厅中响起;移步换景,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演员兴致勃勃地表演起十二木卡姆;转过头,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花儿那质朴又热烈的歌声传来;再往里走,一出京剧《三岔口》演得正热闹;转入后台,粤剧演员正忙着上装……在欣赏美好的传统音乐、美妙的表演艺术的同时,展区着力营造和还原非遗项目的文化氛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天工匠心”板块聚焦传统工艺。江苏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场织锦,演示手工挑花之道。中国桑蚕丝织技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等不同的织绣流派营造出绚丽的锦绣园地。感受木结构、木拱桥、水密隔舱的营造智慧,领略中国篆刻、中国书法的典雅魅力,一睹宣纸的制作历程,还有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交相辉映,龙泉青瓷、热贡艺术、中国剪纸的匠心独运……都让观众赞叹不已。

“天人合一”板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展现史诗的英雄情怀,如格萨(斯)尔、玛纳斯、妈祖信俗、赫哲族伊玛堪等;第二部分展现民族智慧,有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第三部分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呈现了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等项目。这一展区尤其强调参与性与仪式性,如二十四节气、端午节等项目,观众积极参与其中,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劳动人民认识自然、运用自然的处世哲学与生活智慧。

中国实践展现当代价值

将非遗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人文价值表达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示出来是非遗传播的核心目的。今年展览体验活动从3个方面生动诠释了中国实践。

展览不仅对40项非遗的历史背景、传承方式、价值意义与保护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更像是各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与观众的一次大聚会。“来看展的有新朋友,但也碰到了不少的老朋友。”赫哲族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说,过去参加非遗展览展示活动,很少有观众了解伊玛堪是什么项目,这次在广州,言谈之中吴宝臣发现有不少人已经对伊玛堪非常熟悉,这让他有点激动。“这是对我们的保护传承成效最好的证明。”他说。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回忆:“当年拍摄项目申遗片时,找30位能跳象帽舞的人特别困难,如今组织3000人跳象帽舞都不是难事,通过十多年来的挖掘、保护和推广,在延边的乡镇、社区设立的象帽舞培训基地就有30多个,在朝鲜族群众中的普及度非常之高。”

此次展览的一大特色是设置了非遗深度体验专区,亲手搭建木拱桥模型、拆开水密隔舱福船模型的船身了解其中的奥秘……为期3天的展览活动,20余场工艺体验课堂让观众了解了项目的历史、技艺的精巧之处,更从中领会了祖先的智慧,体悟到传承的意义。幼儿园教师管红球说:“从丝线到美丽的织锦,这样的体验展示活动是孩子们接触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生动和鲜活的课堂。”

活动开幕当天,主办方还发布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案例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为指导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当端午节遇到遗产日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相遇,本次展览室外部分的设计思路也将端午的节日节俗和举办地广州相关联,确定了“端午印象·广州”的室外活态展示活动。比如,此次展览的策展团队在展厅外布置了两通鼓:第一通为广东醒狮鼓,在引路狮的引导下观众进入会场,同时配合鼓声进行高桩舞狮表演;第二通鼓为龙舟鼓,呼应当地端午节扒龙舟的习俗。这些具有岭南非遗元素的活态展示为观众勾勒出广州印象。

为了配合主会场活动,广州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季活动,包括“遇见广式生活——广州非遗开放日”“你最识玩——广州非遗体验游”以及各区奉上的精彩非遗展示活动和端午扒龙舟盛会。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