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
著名美术教育家,当代中国人物画大师,黄土画派创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顾问,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文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7月7日13时50分在西安逝世,享年86岁。
刘文西,1933年10月出生于浙江嵊州,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于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就读浙江美术学院,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1991—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7年为第五套人民币创作毛泽东肖像,1998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3年被评为首批百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004年创设黄土画派,2004年至今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 据《龙》杂志报道,2019年7月1日,著名美术教育家刘文西在西安接受《龙》杂志总编辑贾正的专访。此访是刘文西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就创作经历、创作理念、中国艺术环境、对年轻艺术家的希望等问题回答了提问。专访全文如下:
贾正: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周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怎样让泱泱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焕发时代风采,是我们应该深思的课题。文化传承着历史,牵系着未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60年来,您一直以陕北为生活基地,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作品。您的作品为何能在中国画坛上形成“黄土画派”?
《同欢共乐》
刘文西:自1958年我来到陕西之后,我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了深入陕北基层的采风、写生上。每年春节我几乎都是在陕北与老百姓一起度过的,我与这片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奠定了我们创作的基础:现实主义的风格、关注人民群众的视角、注重实地采风的艺术追求,这就是“黄土画派”。正是因为“黄土画派”强调画家与人民群众结合,强调深入基层,强调写生采风,才受到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才会得到国内外画坛同行的推崇。
《毛主席与牧羊人》
贾正:据统计,数十年来您在国内外出版画册近30余种,中国美术馆收藏25件,获国家级9件,其中《毛主席和牧羊人》、《祖孙四代》《同欢共乐》、《转战陕北》、《春天》等大型作品在全国性美展上展出和在报刊上发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美。您是浙江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是什么力量吸引您从秀丽的江南水乡到陕北的黄土高原扎根创作?
《毛主席转战陕北》 组画之一
《毛主席转战陕北》 组画之四
刘文西:中国的黄土高原是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黄土地区,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拥有乐观、坚毅、淳朴的性格。这种性格又体现在了黝黑面容上,如黄土沟壑般深刻的皱纹,典型的陕北朴实的群众形象对我的触动是巨大的,再加上当年我对毛主席在陕北期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非常崇拜,一下子被陕北的风土人情迷住了,从此就扎根黄土坡了。
贾正: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从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启了人民文艺的崭新纪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引领文艺工作实现了新跨越;十九大的召开,更是为我国文化事业开创了新局面。其中,“人民立场”和“人民导向”是贯穿这一系列讲话的中心。您如何理解“人民立场”和“人民导向”?
《春天》
刘文西:文艺创作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然要以人民为描写对象就一定要与人民结合,方向就是为人民,道路就是结合,这两个方面是一致的。所以紧紧抓住这个核心去深入、去表现就不会错。一旦离开人民了,一切都错了,像绘画技术、形式和内容等这些问题都很难解决了。毛主席在延安讲话中就说,将来的问题可能还是出现在方向上,为人民的问题上。艺术的分歧也就是出现在为人民的问题上。这个讲的很准确。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的“人民立场”和“人民导向”。如果艺术的方向把握不住,走弯路了,再努力也白弄。
贾正:您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和美院的领导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当今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化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您是如何教育正在学习美术创作的年轻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刘文西:画家不能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搞创作,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一定要心里装着人民,一定要跟人民群众结合,要为人民服务,要体现对人民的感情。要了解人民群众,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问题,发展的怎么样,家庭变化,社会变化,这些都要了解。要了解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这个环境里的人物是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思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多了就把他摸清楚了。我们是画人民的感情,画人民的心态,画人民的面貌。如果不了解就没有依据,所以画出来是平板的,要么就是空洞的。画家自身要有层次,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反过来又推动艺术内容的表现力。如果作品不能感动人,没有艺术技巧,那就是标语口号毫无味道。作品既要有内容还要有形式,这是全面的,所以都要下功夫,不光深入生活要下功夫,艺术技巧、基本功都要下功夫,不下功夫的艺术家是碰运气的,到处乱碰,像无头苍蝇,飞到哪儿碰一下,那是不行的。所以要有层次,要有生活,要有思想,要有方向、有内容,然后在通过技巧来表现内容。这几个方面不能分开,但是艺术内容是牵头的是主要的。
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之二陕北老人局部二
贾正:十九大之后,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艺术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如何才能摒弃浮躁之风,攀登文艺创作高峰?
刘文西:我基本上一辈子放到陕北,都感觉还是了解不够,更不要说浮躁了。现在不光画画浮躁,深入生活就浮躁,去下面走马观花,拍些照片,拍照片解决不了心头问题,下去总比不下去好,但是带着什么的态度下去,又是个问题。要真心诚意的,首先出发点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世界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民。要想攀登文艺创作高峰,绝对离不开人民群众创造的艺术雏形,最伟大的就是人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搞创作,这个文艺方向非常重要。
贾正:随着市场经济的风起云涌,社会上慢慢形成一种以商业价值去评判艺术品的不良风气。很多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更从商业化的角度考虑,并没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艺术创作由此产生了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的分歧。您怎样看待当前的艺术创作环境?
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之七横山老腰鼓局部一
刘文西:商业化过为严重会使画家失去内心的纯动力,失去为艺术拼搏的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画家是不会有好作品的。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币服务。我们要坚守正确的文艺发展方向,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文艺,彰显信仰人民之美,守望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伟大新时代应该孕育伟大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要把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巧妙融合,自觉吸收和接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优秀养分,要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传统学习,向时代学习,向世界优秀艺术学习,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精神和时代质感的优秀作品。
贾正:画家最好的状态就是心中有爱,有爱才能产生激情,才能画出渴望,才能创作出有灵魂共鸣和永恒价值的作品。人民是艺术工作者爱的主体,但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心怀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
刘文西: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经常讲深入,深入再深入地去了解人民的感情,激发绘画的动力,自愿的发自内心的,这就是感情的建立,这很重要。这就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72周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为人民而创作的原因。方向问题解决了,道路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容易解决。一定要表现人民群众,回到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创作道路上。但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真正下到下面去和人民结合,还是为数不多的,还是要推动这样一个事业,希望有艺术家多到人民中间,多到基层去,与他们感情结合。
贾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广大艺术工作者如何才能把养德和修艺统一起来,做到弘扬德艺双馨?
刘文西:艺术家要树立与人民血肉联系的思想感情,要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扎实自己的艺术基本功,更要时时刻刻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这些对艺术家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学习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今天的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贾正:新时代的中国对艺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艺术对社会发展的新状态做出积极反响。面对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刘文西:我始终坚持这一个信条,那就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艺术创作的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面对新时代,更要对当代人民群众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扩展视野。要从思想新、观念新、感受新、视觉新、表现新入手,从而达到作品新的目的。中国美术不应该受到传统的、别人的、常见的作品影响与束缚,要从深入生活开始,从观念的扩展开始。这正是我们“黄土画派”所坚持的原则之一。
贾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但面对各种外来思潮的挑战,人们在精神的构建上曾出现过价值的模糊或偏差,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曾被淡忘或被曲解。文艺创作要如何创新才能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刘文西:要讲创新,现在有一些美术作品老套照搬、缺少情感、画面缺少意境,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就无法创新。创新首先来自感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强化自己的感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语言、新的形式,在创作中不断探索表现技巧,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
贾正:您是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创作者,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为什么会找您为新版人民币画像?在创作过程中您有什么体会?
刘文西:1997年,我作为全国八届人大代表,在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制钞厂的一个工作人员是中央美院毕业的,知道我画毛主席最多,就邀请我画一幅。蓝本是毛主席在一次政协会议上的照片,1949年左右拍摄,当时流行修片,而且用了闪光灯,照得不立体,主席脸部的特征都没有了,对于我们创作来说不太好画。我要求他们找到了这张照片的原片,我就用放大镜反复看,加上自己的积累,一个星期就创作出了这幅作品。1997年画出来,1999年、2000年第五套人民币陆续发行后才面世,我保密了3年。现在国内外有很多人用人民币,还有了更多的外国观众,这是我当时完全没想到的。
贾正:您已经画了60年的陕北,有难以计数的反映陕北劳动人民的作品,已经诞生了那么多陕北题材的巨作,但为什么还要用百米巨幅长卷《黄土地的主人》来反映这片土地特有的风情呢?
刘文西:我爱画劳动人民,尤其是陕北的劳动人民,他们正直、淳朴、厚道、善良,他们不仅是我们永远牵挂的人,更是我们永远崇拜的人。他们值得我们画家永远画下去。
《征途》
《毛主席转战陕北》 组画之三
《松涛 》
《祖孙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