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缥缈录》《长安十二时辰》翻开国产剧工业化华丽一页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耗资5000万元搭建唐城,片尾的职员表里种类繁复。◆电视剧《九州缥缈录》特效镜头数达14076个,上万套服装、3000人的剧组如何调度成为热门话题。■影视剧的“工业化”,分工和品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九州缥缈录》《长安十二时辰》翻开国产剧工业化华丽一页

来源: 文汇报
2019-08-09 09: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耗资5000万元搭建唐城,片尾的职员表里种类繁复。图为剧照。

◆电视剧《九州缥缈录》特效镜头数达14076个,上万套服装、3000人的剧组如何调度成为热门话题。图为剧照。

■影视剧的“工业化”,分工和品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当工业化生产成为基础时,不仅可以提高作品的平均水准,也可以让编剧导演演员更专注于情节和情感的表达,观众不至于在观剧时由于低级错误而频频“出戏”

■相比于被技术解放,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挑战更大。影视剧要实现审美和叙事的统一,影视工业时代的导演,必须承担起构建审美体系的任务,和制片人一起协调控制各方面的资源,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的创意为中心,勾勒出一个艺术世界

这个暑假,《九州缥缈录》《长安十二时辰》成为引人注目的两部电视剧,前者上万套服装、3000人的剧组如何调度成为热门话题,后者片尾的职员表里——古建筑复原、雕塑、礼仪指导、盔甲设计制作、服装纹样、钩织等种类繁复。它们的拍摄过程和呈现状态,共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中国影视剧产业工业化进程正在全面加速。

如何定义影视剧的“工业化”?其中,分工和品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具体表现在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的模式操作。当工业化生产成为基础时,不仅可以提高作品的平均水准,也可以让编剧导演演员更专注于情节和情感的表达,观众不至于在观剧时由于低级错误而频频“出戏”。

影视剧工业化需要资本和技术,更需要贯穿拍摄过程的严格分工管理机制

《九州缥缈录》特效镜头数14076个,《长安十二时辰》耗资5000万元搭建唐城,在外界看来,特效升级和投资增加是成就影视剧工业化的重要条件。而在两剧的主创看来,投资和技术并不是影视工业化的充分条件。《长安十二时辰》导演曹盾表示,服化道仅仅是“基础的工作”,高度还原唐代的生活场景是为了第一时间抓住观众;同样,《九州缥缈录》出品人柠萌影业董事长苏晓表示,无痕的特效才是工业化的成功。

事实上,他们眼中影视工业化更多的变化藏在幕后。“产业水准的全面提升,不仅仅是技术升级和资本增加,还包括管理、审美、匠心等,分工和品质管理缺一不可。”苏晓表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可以实现许多以前无法完成的内容,许多宏大的设定需要构建相应的审美体系,通过工业化的逐步完善,相应的审美体系将会让人更可信,成为叙事的“助攻”。

得益于特效技术的升级和充裕的资金,《长安十二时辰》中唐都长安为观众营造了故事展开的“真实”环境。同样,工业化的分工体系,让这部电视剧的细节满足了许多观众的考据欲望。比如,该剧有专业团队负责盔甲服装的考据制作,甚至很多布料也都由剧组自己来做,荧屏上不同军种的盔甲、不同阶层长安人的服装,都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对象。“不过,真实感不是事无巨细地去复制,把电视剧拍成文献片。”曹盾表示,细致的分工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影视作品的表达更可信。同样,苏晓也表示,工业化不是技术炫耀,特效是为了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之中,感觉不出特效的存在才是成功。

需要匠人精神但绝非一个人的战斗,有一批立得住的制作机构才能面对工业化竞争

在中国影视剧大制作越来越多的当下,工业化进程中强调的管理能力,越发被业界看重。随着技术的发展,一部分工作将由管理软件负责,让主创可以专注于创意。曹盾告诉记者,海外已经有了帮助剧组统筹镜头拍摄的管理软件,少拍一个镜头就会提醒导演。甚至有编剧辅助软件能够梳理情节走势,提醒主创如何让情节围绕着主线走。

相比于被技术解放,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挑战更大。苏晓告诉记者,影视剧要实现审美和叙事的统一,尤其是诸如历史剧和科幻题材,就需要美术、道具、服装、建筑、兵器、文字语言等方方面面的构建,影视工业时代的导演,必须承担起构建审美体系的任务,他需要和制片人一起协调控制各方面的资源,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的创意为中心,勾勒出一个艺术世界。“工业时代的影视剧产业竞争,既需要我们发扬匠人精神,又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人使劲努力不眠不休。”苏晓说,比如“九州”的剧组就有3000多人,特效团队30多个,服装一万套以上,拍摄280多天,前后项目经历近四年,许多问题都是没有遇到过的,更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

中国的影视剧工业化才刚开始加速,许多环节还处在摸索阶段。海外成熟的工业化体系,有时一部影视剧需要全球范围内几十个技术和内容供应商一起对进度,这对体系的管理和配合提出的要求非常高。“我们的影视行业长久以来拍戏临时组团,拍完散伙,每部戏的经验积累在个别人的身上,但是在企业和公司上,很多经验积累不下来。”苏晓说,“影视剧行业的工业化,不是出一两部高质量的戏就能提高到一定的水准,而是比体系、比人才、比制作团队,出现一批可以立得住的企业,让它们成为工业化竞争的主力。”■本报记者 卫中 王磊

(卫中 王磊)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