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国少年》:少年“硬核”偶像养成记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家喻户晓,少年是民族希望,也是家族期冀。《我中国少年》(第二季)自5月播出以来,这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中学生不靠颜值俘获人心,而靠才华赢得人们的赞叹。

《我中国少年》:少年“硬核”偶像养成记

来源: 光明网
2019-08-12 17: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家喻户晓,少年是民族希望,也是家族期冀。代际竞争在快速城镇化的中国社会依然激烈,当我们调侃“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内心升腾的依然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盼。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心理氛围之下,河北卫视在国内面向青少年受众的综艺市场中独辟蹊径,以关注少年成长,树立少年榜样为核心,推出大型原创智力竞技节目《我中国少年》。节目以12-18岁的00后少年为主体,以竞赛答题的方式,展现参赛少年在记忆、空间、观察、推理、计算、创造等六个方面的优异能力。在电视这一公共平台上,节目通过挖掘并塑造高智商、高情商的少年平民偶像,以优秀的邻家小孩的媒介形象为全国的少年树立榜样,也引导父母反思自身对孩子的培养坐标。

少年“硬核”偶像的舞台形塑

“我中国少年,我是未来,与国无疆。”这铿锵有力的节目口号,表达的正是自信的中国少年谁与争锋的霸气和豪气。节目组从全国海选37名智力超群的少年素人,以出其不意的出题方式,展开超然的脑力battle,逐层筛选,进而角逐总冠军。刚刚播出的《我中国少年》(第二季),全国六强的冠军争夺赛落幕,少年肖雨昊在节目中历经各色题目的考验,过五关斩六将,在37人中脱颖而出,是当之无愧的少年“硬核”偶像。

《我中国少年》(第二季)自5月播出以来,这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中学生不靠颜值俘获人心,而靠才华赢得人们的赞叹。作为一档益智类节目,选手瞬时间内的推理过程是一个“黑匣子”,对观众是隐匿、不可见的。它缺少像歌舞表演类综艺那种显在的感染力和娱乐性,而要将智力的比拼呈现出竞争的趣味和可观赏性,就必须借助外在的舞台元素予以辅助和彰显。

“我中国少年”:少年“硬核”偶像养成记

《我中国少年》(第二季)的舞美设计全面升级,继续由世界知名舞台总监、“艾美奖”最佳制作设计奖获得者弗洛里安·韦德操刀,以科学空间站为灵感,在富有纵深感的T字型舞台两侧搭建钢架结构的矩形,在变幻的灯光中营造酷炫的科技感和未来感。这种外在的、静态的物理空间的氛围营造,强化了“致力于发现、培养中国新一代青少年人才,传承发展中华科学技术力量”的节目定位。同时,舞台侧面的嘉宾席,有北大博导刘颖、社科院副研究员冷凇、演员宋宁组成的嘉宾阵容,从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出发,在比赛进行过程中伴随穿插着解说,或解释、或感慨,对观众予以知识上的补充或情绪上的调动,构成与赛场并置的动态的人文空间。专家的解释可以为观众解码出题的意图,为观众带来知识上的增益;也可以代替观众参与投入激烈的比赛现场,为观众在观看时提供移情和共鸣的契机;还可以宣导节目组推崇的少年培养理念,潜移默化中完成对现场比赛选手和电视机前观众的价值引导。

少年“硬核”偶像的塑造并不是架空的,而是借助舞台的物质装备、嘉宾的解说以及选手操作各类“奇葩”的题目来完成的一套形象绘制,偶像是传播的一种产物。在节目中,各种花式出题方式堪称一大亮点。国际时装周老年模特队的脚印识别,航模达人的飞行航线、花式篮球和机器人的舞蹈表演、城市大妈们的广场舞,以及蛋雕、木板印画、中国结等饱含传统技艺的创意道具,都可能惊奇地成为某一期里考察选手技艺、观察、计算或推理能力的题源。纵观已经播出的节目来看,围绕考察的六大能力,每一期的题面都是变化的,增加节目的新鲜感和娱乐性,这种形式感的变化主要是出于节目综艺效果的考量。

优质少年培育的公共反思

作为一档以少年为参与主体且在地方卫视频道周六黄金时段播出的文化综艺节目,河北卫视打造《我中国少年》(第二季)在展现那些智商与情商双高的少年个体之外,显然有更高的公共追求与价值反思之诉求。关注少年成长,树立少年榜样。在《我中国少年》中,选手们身着灰白、类校服衬衫、外套,朴实的打扮,貌不惊人,与平时的同学、伙伴无异。节目通过选手外在形象与内在能力的反差,塑造一个或一群“邻家偶像”来达成电视机前少年及其所在家庭的“英雄”叙事,引导社会公众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美国学者兰斯·斯特拉斯说:“英雄,是我们理想中的自我,是激励我们的自我,是我们立志要做的自我,是我们希望要达到的自我。不管英雄是以原型、楷模,还是以人体模特的形式出现,我们心中的英雄总是在塑造我们的自我感觉,而且影响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解读方式。”节目组意图塑造参赛少年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形象,使之进阶成为屏幕前其他孩子自我形塑的榜样。

这是一家地方卫视作为公共媒体在社会教育中承担的公共责任。纵观当下移动数字化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在家教育比学校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在家教育的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网络上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的是网络游戏、动漫和网络小说等以消费和娱乐为导向的休闲型活动,能引导或促进青少年智力发育、素质拓展和人格成熟的正向内容相对稀缺,《我中国少年》(第二季)就意图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中国少年”:少年“硬核”偶像养成记

为此,节目在设置中有意加入选手与家长互动的环节,留出时间和空间来展现优秀少年背后的家庭故事,在激烈的竞争叙事外开辟一角柔软的家庭情感叙事空间。五六两期节目特意邀请选手的家长前来现场观战。一方面是通过制造亲子之间的互动,打破中国家庭相对沉默含蓄的爱的表达,引导少年们与父母之间开展真诚沟通,意在消除代际隔阂。另一方面是由家长讲述鼓励孩子参加节目的初衷、历经节目锤炼的变化,由此直接或间接地向观众呈现他们培养出“学霸”的教育理念,回答“怎样培养优秀的人”的问题。节目中,周刘奥母亲对其毫无吝啬的夸奖“孩子,你是最棒的。”肖雨昊父亲陪孩子坐飞机,两次前后分坐,第三次由孩子独立乘飞机的故事,说明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要性。就如这位父亲亲口说的:“让他自己飞,越飞越高,只有自己独立、自主,在我们家长的指引下,才能自由地翱翔。”肖雨昊在节目中担任红队队长所表现出的担当意识、宠辱不惊的状态,都与这种独立性的培养不无关系。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档电视节目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有限的,但是一类相似的节目所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合力是值得期待的。在全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分众化收视实践愈发清晰。在这个后电视时代,电视节目的创新需要对收视的分众群体有更清晰的把握。无论时代怎样变化,青少年始终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群体。在时代变化的光谱中,青少年议题始终存在可以不断开掘的空间。在全社会弥散的娱乐化空气中,《我中国少年》(第二季)尝试一种兼顾智识与娱乐的努力,这需要一种公共精神和勇于突破的勇气。

(浙江师范大学 张凯滨)

(张凯滨)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