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厚望于青少年 刘慈欣亲操刀改写少儿科幻

2013年12月,刘慈欣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去看“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刘慈欣感慨,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们可以坐飞机去看卫星发射,而当时站在我旁边的小伙伴大部分连鞋子都没有。

寄厚望于青少年 刘慈欣亲操刀改写少儿科幻

来源:中国作家网    2019-08-13 09:24
来源: 中国作家网
2019-08-13 09: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3年12月,刘慈欣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去看“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在飞往西昌的航班上,他遇到了一群五年级的孩子,他们也是去现场看发射的。发射结束后,他又在停车场遇到一群更小的孩子,看上去只有一年级的样子。“从这些大孩子、小孩子的眼中,我看到了兴奋、好奇,还有一种对未来、对新世界的向往。”

如果时光倒流四十多年,1970年4月,也有一个小孩,他站在河南省罗山县的一个村庄前,和一群大人小孩一起仰望着晴朗的夜空。漆黑天幕上,一颗亮晶晶的小星星缓缓飞过,那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看到那颗飞翔的卫星,小孩心里充满不可名状的感觉,他觉得它是在星星间飞行,甚至担心它会撞到其他星星上。直到几年之后,他才从一本科普书中知道这颗卫星和其他星星的距离,知道无论怎样也不会发生“太空撞车事件”。这个“杞人忧天”的小孩,就是刘慈欣。

刘慈欣感慨,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们可以坐飞机去看卫星发射,而当时站在我旁边的小伙伴大部分连鞋子都没有。但相同的是,他们眼中同样充满对新世界的向往、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期望。这种对未来充满期望的眼神,跨越了历史和时间。

他回忆自己在上初中之前,除了从父亲床下翻出的一箱子书,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那箱书中有几本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有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还有《十万个为什么》。正是这些尘封在床下的书籍,给大刘的童年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的想象飞出了乡村,飞出了中国,甚至飞出了太阳系。也是这些书籍让他喜欢上了科学,喜欢上了科幻,后来走上科幻创作的道路。

因此当出版社的编辑建议他出少儿科幻时,刘慈欣颇感到一些压力。“给孩子读的科幻,要符合孩子的阅读心理和倾向,而我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创作经验。”

《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赡养神仙》《赡养人类》《微纪元》《超新星纪元》《全频带阻塞干扰》……刘慈欣曾凭借这些作品连续8年蝉联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并拿到过3个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而上述作品均收录在“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第一辑和第二辑中。

事实上,给成人看的科幻作品是否就全部适合青少年阅读,也是每位科幻作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更符合青少年的阅读能力,“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第一辑和第二辑共10册,均由他亲自选篇、改写。书中特别精选了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32篇经典作品,更符合孩子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并去掉了不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内容。

同时,第二辑的全部80幅插图均由电影《流浪地球》美术组操刀绘制。精美的插图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更可以拓展孩子们幻想的边界。

此外,出版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神秘岛品牌在8月间策划了“你的想象就是全宇宙——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科学知识分享会系列活动,邀请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青少年科普音频节目《鱼叔讲地理》制作人、主讲人郭鹏作为主讲嘉宾,并在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亚运村图书大厦等4个场地开展了8场活动。

(应妮)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