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朴树最爱的民谣舞台,是作为内陆城市的北京所偏爱的“一片海”,是年轻人结束一天疲惫后与三两好友畅聊的酒吧一条街,也是远近闻名的美景——什刹海。在什刹海,不仅有秀雅精致的石桥小船,热气腾腾的风味小吃,还有一段来自元大都的京城水脉传奇故事。跟随环球网文化频道,60秒,开启什刹海的元朝穿越之旅。
如今游人如织的什刹海,如果回到元朝,少了几分文艺气息,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一艘艘江南漕运船在这里聚集,舻舳蔽水,千帆竟泊。来自南方的漕粮和物资随着漕船一路向北,源源不断,运抵都城元大都。
在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的一隅,沿山间小道拾级而上,一座郭守敬纪念馆,为你揭开这段水脉传奇的开凿始末。以往,南方漕粮沿水路到达通州,再通过陆路直到大都。直到郭守敬领命开凿通惠河,使水路直到大都,又引水白浮泉增加积水潭(今什刹海)水量,使积水潭成为了这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北段终点码头,也标志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
在什刹海的万宁桥,还有一处水闸遗址。其实,通州地势低、大都地势高,如果简单地开凿一条水路,漕船是无法逆着水势到达都城的。郭守敬在通惠河建造24座水闸,通过调节水位的变化,达到漕船“逆流而上”的效果。这些水闸随着时光变迁的风霜雨雪,已经失去原貌。不过,万宁桥西侧的澄清闸遗址,如果细细寻找,桥下依然可见绞关石和闸门槽的残迹。
走过万宁桥,通惠河玉河故道流水淙淙,玉河是通惠河进入积水潭的最后一段河道。虽然曾经断流,经清理恢复后建成的遗址公园,蓝天绿树,野鸭碧水,成为什刹海与南锣鼓巷之间一道宁静的风景。
一段辉煌的水系传奇随时光的流逝渐渐成为历史,但是一处处秀美的水景和遗址,依然是今天游人心中的文艺地标,展现着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文并摄 张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