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上官云)《花城》,国内的一本大型纯文学期刊,创办于1979年。文学界称其与《收获》、《当代》、《十月》并列纯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
它曾发现、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包括路遥、王小波、周梅森、毕飞宇、林白、李洱、东西、艾伟等人。此外,也刊发了王蒙、莫言、余华、残雪等名家的重要作品。
今年是《花城》创刊40周年,通过梳理这本杂志的发展过程,也仿佛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了文学与时代的记忆。
王蒙的“《花城》”记忆:曾给我支持和帮助
著名作家王蒙今年85岁了,不久前刚刚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1953年,他以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启了自己的创作之旅。
资料图:著名作家王蒙。李国强 摄
他与《花城》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该杂志创刊初期。王蒙到现在还记得,《花城》创刊的时候,是1979年,“1980年,我在美国的《华侨日报》上已经看到了对《花城》的介绍。”
1981年第4期发表《不如酸辣汤及其他》开始,此后王蒙便常有作品在《花城》刊登,包括拿下茅盾文学奖的《这边风景》。
这份杂志汇聚了许多优秀作家。王蒙记得,30多年前参加《花城》的一项活动,同行的人里有北京的,比如说杨沫;还有湖南的一大批作家,每次去,都能碰到韩少功,“还有几个好朋友,引起了我温暖的阳光般的回忆。”
如果要说《花城》的特点,在王蒙印象中,就是得风气之先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以及对文学的执著,总是想让文学更文学一点,或者做一些探索,“它有面向全国的,乃至世界的眼光。”
莫言、余华等作家都曾在此发表作品
不只是王蒙,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许多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是在《花城》首发,比如莫言、余华、叶兆言。不久前,在一场名为“开放与坚守”的座谈会上,多位名家都回忆了与《花城》的渊源。
创刊40周年,《花城》杂志社制作的纪念品。《花城》杂志社供图
“《花城》1979年创刊那几期起点很高。比如说发了欧阳山老先生的《一代风流》当中的一卷,也发过刘心武等一批那个时候已经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评论家张清华分析。他从1980年开始看《花城》,如今也是《花城》的作者之一。
他说,到上世纪90年代的前期,《花城》不但进入中国文学的核心地带,还出现了可以引领风气的态势,“1994年第5期开篇是余华的《战栗》,方方的《何处是我家园》……特别是欧阳江河一篇特别重要的论文,可以说迄今为止是欧阳江河的代表作。”
“近年来的《花城》,2018年的开篇是莫言的小辑:小说《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然后是他的诗。接下来是田耳、凡一平等作品。”张清华认为,从这也能看出,《花城》的作品质量非常稳定。
一本杂志的探索性、文学性
从更广的范围内说,《花城》的确发现并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后来这些作品的作者们也大多成为颇有名气的作家。比如王小波、阿来、李洱等。
2019年第五期的《花城》。《花城》杂志社供图
作家潘军说,“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我作为一个自然来稿的作者,给那些有影响的刊物去投稿,然后被采纳、被重视,是有一份感激的。”
再比如,在“先锋文学”初露端倪时,《花城》又相继推出一批新人,苏童、格非、余华、林白、陈染、孙甘露、马原等先锋作家,都曾在《花城》发表重要作品。
比如,其中有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余华的《战栗》、叶兆言的《爱情规则》、残雪的《开凿》等,这对“先锋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名作家张抗抗认为,“《花城》一直坚持了探索性、开放性、文学性。”
现在,情况也依然如此。据媒体报道,为鼓励、推动创作出版更多优秀文学作品,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花城出版社将投资千万元打造“花城文学高地”计划。
这项计划涵盖“年度文艺精品出版计划”“优秀作家签约计划”“共建花城文学院计划”“国内、国际文学交流计划”等四个子计划。其中,《花城》杂志和《随笔》杂志一起,将继续发挥聚拢优秀作家资源的作用,发掘更多优秀作品。
“如今的《花城》成熟稳定,它可作为中国文学的样本研究。”张清华如是说道。(完)
(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