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博物馆大热的“秘籍”藏在哪?
敦煌博物馆寄给王一博的、饰以敦煌文化元素图案的滑板
中国国家博物馆“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展
唐代妇女化妆顺序
“故宫宫喵家族”系列绘本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侍女俑及唐妞IP形象
故宫早已成为“网红”,一砖一瓦皆是故事,可是开口就是“想当年”,不免严肃沉重,故宫的猫则代表了紫禁城轻快与灵动的一面。故宫最近推出了一套以故宫猫为原型的“故宫宫喵家族”绘本,是“宫猫家族”系列文创的首发作品,通过小朋友能够理解的方式展现故宫别样的美,拓宽了故宫的欣赏人群。
博物馆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热词。过去,博物馆里的文物、藏品躲在玻璃柜中,静默无言;而今,它们以各种方式和姿态“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那么,博物馆热起来究竟有何“秘籍”?如何进一步“让文物活起来”呢?
让技术为博物馆服务
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博物馆思考问题的方式。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澄宇表示,要重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以往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信息科技方面,而当今前沿科学至少还包括材料科学、生物科学、认知科学等,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大前提下,应注重多种科学的跨界融合,例如用VR技术、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等,开拓博物馆新思路。
武汉革命博物馆去年推出了“AR物联博物馆”首个体验项目《请回答1927》,将博物馆藏品以及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制作成虚拟互动影像,观众携带手机或平板参观,可以看到这些影像渐渐从一幅画或陈列柜中走出来,影像中的历史人物还可能走向观众,亲切地打个招呼,历史、知识因此变得生动、有趣。
创新“见面”方式,做好沉浸式体验
武汉革命博物馆的“AR物联博物馆”已经多多少少触及了博物馆大热“秘籍”中的另一项绝技,即沉浸式体验。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得以“重返历史现场”,仿佛成为历史的一位参与者、亲历者,它以技术为支撑,更为关键和根本的,是博物馆展览理念的变化。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陆建松认为,博物馆要积极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介变革,向趣味化、体验化方向靠近。
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举办的“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展,就在沉浸式主厅采用了360度全景全息视频影像技术,将逾百幅梵高名作还原成3D场景;实景的卧室还原厅则呈现了法国阿尔勒的这间对画家有着特殊意义的温馨小屋,与梵高的名作《阿尔勒的卧室》形成有趣的对话。
为博物馆插上综艺的翅膀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范周所说,要想“活起来”,就要善于利用老百姓尤其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许多博物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与综艺节目“联姻”。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博物馆奇妙夜》用戏剧化的手法,将历史事件用侦探推理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文博及历史相关知识贯穿在揭秘的过程中,湖南、湖北、江苏等地的多家博物馆在节目中亮相。
由故宫直接参与出品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突破性地将故宫未开放区域通过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透过“故宫兄弟”的脚步探索其历史秘密,破解其文化密码,寻求历史和文物的“前世今生”,并从中获取新的灵感。该节目第一季还荣获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奖。毫无疑问,故宫通过节目,与老百姓走得更近了。
线上、线下齐发力
博物馆运用了种种“秘籍”展示自己,把观众吸引过来,为他们提供不同于以往的参观体验,同时也采取了不少手段,让老百姓把博物馆“带回家”——那就是开发文创产品,让博物馆IP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博物馆发力文创早已不是新鲜事,在文创产品上植入技术的基因,开拓多元的营销方式,是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前面提到的“故宫宫喵家族”绘本就支持AR功能,可以通过手机观看每一幅画的绘制过程,科技感满满。而在销售渠道方面,中国的诸多博物馆不约而同地选择发力线上,使得文创产品的销售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消费者带来方便,也为博物馆带来可观的经济增量。
粉丝效应不妨一用
开发文创产品、主打线上销售是各家都用的“套路”,却不是每家都能卖得好,这其中当然有产品创意、工艺等方面的原因,也不乏宣传推广方面的原因。对后者来说,明星的粉丝效应不妨借用一二。
其实,博物馆上综艺,就多多少少借用了明星带来的流量,而更为直观有效的方法是请明星为文创“背书”。
10月10日,因《陈情令》而走红的演员王一博发了一条微博:“敦煌博物馆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爱……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一起保护传统文化。我一定要去敦煌看看!”原来,酷爱滑板的王一博收到了甘肃省敦煌博物馆寄给他的、饰以敦煌文化元素图案的滑板。截至记者发稿,这条微博点赞量超过145万,评论近17万条,转发超过51万次,为即将开售的同款产品做足了预热,也让更多人对敦煌文化、敦煌博物馆产生了兴趣。
无独有偶,浏览各大电商网站,李现、易烊千玺推荐的图书等商品都销路极好,这一模式对文创产品也非常适用。流量并非洪水猛兽,把流量用到宣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来,又有什么不好呢?
记者手记:仅有秘籍还不够
博物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使命。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颇见成效。
曾几何时,博物馆仿佛是高高在上的,与大众有较大距离。至今,在很多人眼中,博物馆的创新之举仍带着“纡尊降贵”的意味。实际上,此时之文物是彼时之日用,承载着历史上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及思想、观念、审美,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对今人的生活有着认识、启发、陶冶甚至指导等多重作用。文物是属于大众的,而不仅仅是属于研究者、管理者或其他什么群体的。针对文物的学术研究当然有着不容置疑的意义和价值,但让历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样意义非凡,两者并不矛盾,不应自矜身价,也不必厚此薄彼。
毫无疑问,博物馆热对文化产业的兴盛、大众文化素养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博物馆在手握“秘籍”的同时更需要注意夯实内功根基,不可走火入魔。所谓守正创新,以文物本体为中心,就是守正,唯有如此,各种创新才产生意义。(记者 罗群)
(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