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汤唯也失手,这些不及预期的热门片输在哪?

在首日排片占比达28.6%的情况下,依旧被《天·火》和《误杀》抢走了风头。从营销数据显示,截止12月15日,《吹哨人》共发布了41条视频物料,累计播放了325万次;《被光抓走的人》共发布了26条视频物料,累计播放593.1万次。

黄渤汤唯也失手,这些不及预期的热门片输在哪?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9-12-17 09: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电影《被光抓走的人》上映首周,票房未超过6000万。

在首日排片占比达28.6%的情况下,依旧被《天·火》和《误杀》抢走了风头。12月15日的单日票房甚至被上映了三周之久的《冰雪奇缘》和10天的《勇敢者游戏2》反超。

上映第四天,单日票房毫无冲劲,排片越降越低,今天已经降至16.8%。业内对此最新的票房预测仅为8453.4万。

黄渤、王珞丹、谭卓、白客、黄璐等人主演,同时它也是黄渤新导演扶持计划的首部作品,自定档以来就被寄予厚望,甚至因为其软科幻的高概念架空设定,被很多人将它与黄渤导演的《一出好戏》相比较,即便达不到10亿票房,也应该能获得一个相对不错的成绩。很显然,如今的结果并不符合前期大众对它的期待。

或许是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被光抓走的人》豆瓣评分从开分的7.8分降至7.1分,售票平台的评分也不尽人意,很难带动后续票房。

无独有偶,上周上映的电影《吹哨人》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影片与薛晓路的前作相比,阵容相当,同样也是跨国题材。但是相较于前两部“西雅图”的5.2亿和7.8亿的成绩,这部显然没有达到众人的预期。上映11天,票房累计4855万,最终预计止步5000万之前。

从营销数据显示,截止12月15日,《吹哨人》共发布了41条视频物料,累计播放了325万次;《被光抓走的人》共发布了26条视频物料,累计播放593.1万次。除此之外,两部影片的主创也积极参与路演活动,为电影争取了足够的曝光。

这两部有如此豪华阵容和顶级宣传的商业片,为什么会集体不及预期呢?

观影有门槛?

在上映前夕,两部电影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似乎都对如今的市场反应有所预料。

薛晓路曾说,“观众会看不懂吗?我也挺忐忑的,但其实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不是第一个。”董润年更是很直接地告诉我们,“我其实对市场没有太大的期待,我希望观众能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但是《被光抓走的人》并不是一部讨好观众的电影。”

  从两位导演的话语中可见,这两部电影对于观众而言,都有一定的门槛。

《吹哨人》上映之后,很多人都对片名充满了好奇。到底什么是“吹哨人”?影评人谭飞就在微博上“吐槽”,“《吹哨人》的英文在英语语境中估计还是有不少人知道的,但在中文语境中几乎是个完全陌生词汇,要让观众一眼明白,太难了。”

“吹哨人”指的是内部知情人的爆料制度,一个人要单枪匹马对抗一个庞大组织。今年9月,国务院首次提出要在中国建立“吹哨人”制度。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影片从初期宣传就没能让观众理解,后续电影故事梗概同样没有说明白,最终导致观众对这部电影始终找不到定位。

事实上,近年国内有很多类似的事件发生,普通人通过实名举报或者借助互联网等途径发声,最后引发了某些调查。从这个层面来看,《吹哨人》理应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放在当下,完全可以对标《我不是药神》等影片,有机会让观众产生共情。

但是,导演薛晓路在创作中,似乎并不仅仅想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尽可能地去完成她自己的野心,“《吹哨人》对标的是90年代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犯罪悬疑电影,而现在连好莱坞也不太拍这样的电影了。”

最终,两位主演作为“吹哨人”,本身在设定上就有很多瑕疵缺陷,为了辅助他们“洗白”,剧情更是为了反转而不断反转,整部影片如同一团毛线,越来越乱,让人难以找到头绪。更重要的是,影片还集犯罪、悬疑、动作、爱情等多种类型元素为一体。

很显然,这本就不会成为一部轻松且具有娱乐性的爽片。

电影《被光抓走的人》亦是如此,故事讲述“一道白光之后,拥有爱情的人都被带走了,留下来的人该怎么办呢?”,从故事层面上看,并没有太多的问题。很多观众映后均表示,“故事不错”、“概念挺好”。

这部电影从类型层面该如何定义呢?科幻不恰当,爱情似乎又不足。它更像陈可辛曾提起的一种类型——“关系片”,即讲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电影。董润年在采访中也表明,“除了爱情之外,电影很大一部分想去讨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人与人之前的情感没有那么单纯,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和社会观念影响。”

很明显,这是希望能引起观众映后思考的作品,“我其实不知道这种思考会不会让青年观众不舒服,会不会刺激到他们。”董润年试着把自己的诚意放进了电影中,“电影时长有130分钟,我开始有些担心,但考虑到它内部所有的情绪需要有这样的长度去消化。”

导演担心的情况终究还是发生了,电影希望传递的情感内容并没有引进广泛的思考,相反,不少人认为整体只是“概念先行”,进而导致了影片评分不断降低。

观众中心制?

我们习惯了谈导演的作者性,甚至创作者也时不时以侯孝贤导演“创作要背对观众”的理念进行自我标榜。然而,侯导说这句话的底气是,他有信心通过其他渠道收回影片的成本,这让他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在乎票房收入,

如今大多数的导演可以吗?或许需要画一个问号。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导演在回答对电影票房期待时,均会说,“首先保证投资人不亏。”那么,对于任何一部商业模式下运营的电影而言,它本身基本属性就是商品,票房是表现其价值最直接的方式,而观众是生产票房的经济人。所谓在创作时多接地气,“地气”指的正是大众的偏好。

《吹哨人》也好,《被光抓走的人》也罢,从立意上来看,都是不错的项目,几位主演也都贡献了非常出彩的演技,与同档期影片相比毫不逊色。

这些影片都打着现实主义题材的旗号,但最终并没有像《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那样,让观众产生共情,很大程度上因为两者从创作上,过于从导演的个人表达出发,背离了观众。

反观与《被光抓走的人》的同档期影片《误杀》,它摸透了观众的观影节奏,并借以影片中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抓住观众的情绪,进而实现了票房逆袭,成为了今年贺岁档第一匹黑马。

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味地希望创作者未来过于追求观众中心制,而是希望他们能离市场近一点,从观众角度多思考,避免自嗨。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