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小陈
近日,有媒体围绕大学生读书话题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学生每天读书不足半小时,超四成学生每月读书不足一本;小说、名著、传记最受学生欢迎,近六成学生对自己读书的情况不满意。
其实,大学生应该读什么书、读多少书、读多久书才算是达到标准,并没有数据来界定。虽然每个人有自我的实际情况,但不可否认,对大学生们来说,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外,一定量的阅读是很有益处的。
阅读让人在方寸之间感知世界,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把知识用阅读的方式进行聚合。这于个人成长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本合适的书,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一句古语道出了答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比如,读历史可以以人为镜、以史为鉴;读小说可以从曲折回环的故事中看到文字的意境;读游记可以让你踏上旅途之前先过过眼瘾;读绘本可以从简单的表达方式中明白深刻的人生道理……
当然,大学教育与义务阶段的培养模式和成长目标有所不同。在大学阶段,学业上专业度要求更高,课余生活中社团活动更丰富,自我时间的管理也更自由。在书籍阅读方面,大学里并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严格的要求,而这恰恰对大学生培养自我学习和自主进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习意识和读书习惯的养成也就尤为重要。
读书不再只是读书,而更像是一个习惯、一个行动达成的过程。在大学里,知识通过专业设置的方式进行了细分,而广泛的涉猎和阅读,能够让学生在自我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储备。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自我提升和成长是可以获益一生的,这些收获也会让自己的未来充满更多价值。
而大学生读书并不应该采用盲目从众、完成任务式的形式,更要带着问题、带着困惑去学习和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辩证思考和阅读学习能力,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读书明理,明理修身,读书可能不会短时间内让生活更好,但却可以在日积月累中“读”出一个更好的自己。阅读效果不在一朝一夕,而是要经历慢慢积累和长远发展逐渐体现的。
可见读书这一行为,无论是为了学习知识还是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都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
同时,现今手机、网络普及的情况下,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们读书也无需拘泥于形式。
但在大学校园中,图书馆内的一方空间里,阅读散发着书香的纸质书,感受它们独有的分量,倒也不失为大学一段美好的记忆。
[ 责编:孔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