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残石 东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孔子圣迹图之子路问津 明代 孔子博物馆藏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浸润和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然而必须承认的是,随着中华文明的时代演变,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也是发展变化着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孔子的认识并不相同。“孔子文化是多元、丰富的,不同的几个人心中的孔子如果见了面,这些‘孔子’之间可能都不相识。但也正因如此,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孔子文化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月2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国博与观众见面,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的一番话道出了展览举办的独特之处。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主任江琳坦言,对于博物馆策展而言,用文物实物展现孔子文化中抽象而丰富的思想理论,有着很大的挑战,展览举办前,国博特别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建言献策,力求让展览能够准确全面地展现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了解,本次展览中除国博馆藏文物资源外,还包括故宫博物院、孔子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多家国内文博单位的重要藏品,共分为“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孔子题材艺术作品”4个部分,汇集了自新石器时期至当代的珍贵文物、古籍以及艺术品240余件(套),展品总量超过700件,其中还呈现了当代艺术家创作的40余件孔子文化题材美术作品,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系统展示孔子思想形成、发展以及传承的历史,力图为观众和研究者讲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脉络与深远影响力。
展览第一部分“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分为“思想涵育”“圣迹流传”“思想学说”3个单元,简述面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如何“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系统总结、继承、发展了上古三代的中华文明,并积极入世实践,奠定了孔子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第二部分“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包括“早期传承”和“历代发展”两个部分,展示了孔子开宗儒学,经两汉时期的独尊,魏晋隋唐时期与释、道的交融,宋明理学的发展,清代的总结,以及近现代的反思,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融汇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第三部分“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分为“时代新声”“美美与共”两个部分。该部分一方面展示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另一方面表现了孔子思想所蕴含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智慧,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启迪。
第四部分是“孔子题材艺术作品”,国家博物馆选取了40余件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来表现“孔子的生平与形象”“孔子的思想与学说”以及“儒家思想的国际化”等内容。
为充分表现孔子思想的源流及其时代特点、后世影响,展览除了选取大量的文献资料外,还为说明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萌芽和发展选取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竹简等典型文物。展览的展品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从蟠螭纹编钟、东汉《熹平石经》残石等,到明代《孔子圣迹图》、郑板桥绘《兰竹轴》,乃至孙中山“天下为公大道行”书法横幅,这些文物艺术展品以不同的形态呈现了孔子文化如何深扎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在展览现场,包括不同题材的《圣迹图》多媒体展示、孔子文化主题沉浸式体验、孔子文化知识问答、“仁”字演变互动、四子侍坐VR展示等展陈设计令观众耳目一新。除此之外,包括国家博物馆配合展览开发的文具、家居等10余款文创产品,也都在试图利用新技术和新形式呈现一个可以生动传播的孔子。但毫无疑问的是,想要真正认识孔子,一场展览给我们打开的也只是一扇窗。(记者 朱永安)
(朱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