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北京市文物局、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世界遗产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暨定陵博物馆建筑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昌平举办。明清皇家陵寝管理单位、国内部分世界遗产地、博物馆、相关科研院所近60家单位110余人到会并在学术研究、文物保护、宣传利用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交流。
明十三陵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知名的文化遗产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靓丽名片。明定陵于1956年开始考古发掘,是我国第一个按计划科学发掘的帝王陵寝,定陵博物馆于1959年原址建立并正式对外开放。2019年正值定陵博物馆建馆6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促进世界遗产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加强各遗产单位在学术研究、文物保护、宣传利用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本次研讨会围绕文物本体保护、文化遗产管理、博物馆建设和文旅融合等三大主题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毛佩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王岩、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韩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魏青作为专家在大会做了主旨发言。与会单位和嘉宾特别是明清皇家陵寝管理单位就本单位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遗产宣传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讨,成果丰硕。
会议中,十四家明清皇陵管理单位联合成立了“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联盟”,作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明清皇家陵寝的保护和发展,扩大影响力。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暨明定陵博物馆建馆60周年成果展”、世界遗产明十三陵界桩揭幕仪式、观看明十三陵宣传片等活动。
大会形成了《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共识》文件,明确提出明清皇家陵寝作为一个整体应以遗产价值为核心,充分理解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关注遗产地和所在区域变化趋势,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全球战略”和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及相关政策文件,促进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文中图片由主办方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