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宫词》到《大明风华》:20年间,历史剧发生了什么

融媒体时代电视剧往往以碎片化、游戏化的方式书写历史,注重历史的消费娱乐价值,而忽略剧作逻辑的合理性。“霸道总裁”的性别逻辑是融媒体时代电视剧的基本建构,男性中心视角下的爱情逻辑取代了以往电视剧中所试图建构的历史逻辑。

从《大明宫词》到《大明风华》:20年间,历史剧发生了什么

来源:文汇报    2020-01-22 08:17
来源: 文汇报
2020-01-22 08: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周迅代表作《大明宫词》剧照

陈亦水

同样是以女性作为历史风云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正在播出的《大明风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的《大明宫词》。2000年,由李少红执导的这部电视剧在央视开播,创新性地展现出中国电视剧对于历史文本的另类表现方式,打开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浪漫主义想象。

20年过去了,从《大明宫词》到《大明风华》,国产剧的历史呈现方式随着收看媒介的变化而发生了很多变化。表面上看,是分化出了另外一种叫作“古装剧”的分支,实际上却不止于此。

以个人视角打开中国历史的纵深空间

《大明宫词》在彼时出现的意义,在于它突破了此前国产历史剧日益陷入的同质化模式,探索了打开历史文本的另一种方式:以个人视角打开中国历史的纵深空间。电视剧以太平公主这一历史见证人的私语化视角为切入点,并且试图以女性情感和权力欲望为推动,五千年来作为注脚的女性从历史的边缘走向文本中心,进而再现盛唐大明宫的权力争斗与爱恨纠葛。同时,该剧采取了极具诗意的散文化方式进行创意书写,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充满修辞的对白,开启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浪漫主义想象。

此后,遵循这一书写方式,出现了许多中国电视剧经典之作。例如,吴子牛执导的电视剧《天下粮仓》,故事以仓场侍郎之子米河的民间视角,打开了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与情感结构的深度空间。《大明王朝1566》,则以周云逸被问斩、国库亏空难题为引子,一方面反映出封建王朝的腐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在当时压抑扭曲的社会下人性本质的温情与善意,成为这段复杂的历史文本最详细的注脚。

此外,还有讲述坚持法律正义的《大宋提刑官》、探索经商正道的《大清盐商》、以家庭伦理的叙事方式展现春秋时期文人义士君子之道的《赵氏孤儿案》等等,都往往从宏大叙事的话语中跳脱出来,使历史呈现出一个复杂的多面向维度。不难看出,从个人视角打开历史的书写逻辑,创作者个人的历史素养与人文情怀至关重要,这不仅十分考验创作者剧作能力,更在于其文化视野与人生境界。

例如,面对“武则天称帝”的史实,《一代女皇》从八卦稗史的角度演绎,就是一部想象大于现实的戏说剧;《武媚娘传奇》将历史诠释成为爱情动机,因此讲述的是一个“玛丽苏”式的爱情故事;而《大明宫词》则在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的层面挖掘历史逻辑,作品的历史厚度建立在人性深度的基础之上,因此才会诞生“任何男人,只要他处在女性的处境里,他就是个女人”这句经典台词。

融媒体时代的历史表述语焉不详

近年来一批“男性/女性向剧”“宫斗剧”等具有固定剧作风格与文化模式的古装剧的出现,或是融媒体时代打开历史的独特方式,也造成了历史书写轨迹发生重大转折。其中要么是提萃历史背景进而编织爱情逻辑的《女医明妃传》《大明风华》,要么完全取消历史纵深之后以反转剧情和权斗游戏吸引眼球的《鹤唳华亭》《庆余年》。这些既是当代中国电视剧在面对新的技术转型时代和“互联网一代”年轻观众时所作出的创新性改变,同时也表露出中国历史文本在当代大众文化领域的退隐状态。

第一,融媒体时代电视剧往往以碎片化、游戏化的方式书写历史,注重历史的消费娱乐价值,而忽略剧作逻辑的合理性。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就有着明显的碎片化书写方式。所谓篡改历史并非该剧的原罪,而是对于历史文本的改写,缺少一种自洽的文化逻辑为支撑。除却服化道美工方面对明朝服饰设计的伪民俗、奇观式展现,以及明朝外交礼节和官制方面的错误与混搭等问题,在历史写作逻辑上,创作者一味地将女主人公孙若微刻画成敢爱敢恨、深明大义的“玛丽苏”与“白莲花”合体的一代名后,不仅将胡善祥反写成工于心计的负面角色,还把祖孙三代皇帝到国家重臣都塑造成女主角的“保护神”,这就无法解释历史文本中的孙太后主掌“夺门之变”等一系列权术行为。也因此,这部“玛丽苏剧”自然抽空了明朝内部的社会建制弊病与疆域危机的历史逻辑,和《女医明妃传》一样,其中所触及到的郑和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等历史文本,被切割、扁平化为男性为主导的爱情逻辑,中国文化在这种去政治化、碎片化的表述中语焉不详。

此外,还有“宫斗剧”如《甄嬛传》《如懿传》《延禧宫略》等,更是抛开历史逻辑、人物行为逻辑,严重偏离情感常识,不断展现复仇、反转、复仇、虐心情节吸引眼球……这些作品对于历史文本的书写,同样都采取了碎片化、游戏化的逻辑,历史在此被撕碎成为提供“爽点”和“爆点”的扁平空间,只剩下作为背景的消费娱乐价值,几乎全然不见创作者对于社会深度的体察和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所寄托的国族身份想象或充满批判性的思考。

第二,“霸道总裁”的性别逻辑是融媒体时代电视剧的基本建构,男性中心视角下的爱情逻辑取代了以往电视剧中所试图建构的历史逻辑。

当下一些国产历史电视剧的叙事表述,以父权文化逻辑的男性中心主义为审美文化逻辑,无论是“男性向”还是“女性向”的电视剧,女性角色都不具备真正的行动力。例如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无论是身世复杂的闻染,还是武功高强的鱼肠,都长着一颗“恋爱脑”,即行为动机都以爱情为前提,这是一种典型的男性中心式的性别表述方式。号称“历史正剧”的《大明风华》更是如此,国产电视剧对于一代名后的书写方式,不约而同地围绕女性主人公展开爱情叙事,侧重于女性如何依附君主丈夫、维护其帝王霸业。和《美人心计》里的窦太后、《芈月传》里的宣太后一样,明朝的孙太后同样被置于男性统治者的逻辑下进行塑造,致使女性与男性的人身依附关系从创作者到观众都成为一种潜在共识。

回看近20年前的《大明宫词》,则以罕见的女性视角对几千年男性逻辑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展开了颇具深度的反思与批判,其中既有鲜明的女性主体性意识,又有着对于帝王权力本质的清晰理性思考,并且还打造了别具一格的电视剧美学风格,和今天的电视剧历史写作相比,后者实在相形见绌。

再来看2019年末现象级电视剧《庆余年》,主人公范闲的人物塑造几乎是当代中国男性的理想化身:利用穿越而来的知识差异而成为封建社会的诗仙,富二代和皇二代于一身的身世使之在庆国身居要职,一见钟情的正妻、称心如意的“侧室”、性格直爽的红颜知己……虽然这部半穿越半科幻类型的作品,在理论上蕴含着某种重写中国史的可能与巨大潜力,但可惜的是,作为一部注重“网感”的“男性向”电视剧,当历史纵深被扁平化处理后,也只剩下“开外挂”式的游戏化和碎片化的写作方式,文化逻辑也仅限于满足当代男性的理想化自我想象。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电视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打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的写作空间。如2015年的作品《琅琊榜》始终遵循着严谨而合理的剧作逻辑,一直恪守人性正义的价值观。虽然架空了历史,但遵循着中国历史逻辑来书写历史,进而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价值表达。还有2017年的《大将军司马懿》系列,也是打开电视剧历史写作空间的新尝试。该系列可以说是至今唯一一个以崭新的曹魏视角重述三国历史的国产电视剧,其中对于曹丕、曹睿父子的继承关系和历史人物的改写方式,都试图搁置在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视角下进行书写。

正如那句广为流传的历史话语判断:“重要的是讲述历史的年代,而非历史所讲述的年代”。国产电视剧的历史书写方式,无关乎是真实史实还是架空历史想象,重要的是历史文本在电视剧审美流变中,是以何种逻辑进行改写并消费的,这取决于我们面对历史文本的文化身份位置,也成为未来中国历史走向的当代文化谶语,这些都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开启之际需要重视的历史写作问题。

(作者为艺术学理论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

(陈亦水)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