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记忆”展:古时春节的民俗

走进紫竹院公园深处的友贤山馆,在“美年记忆”展上,你会找到古人过年的正确打开方式。事实上,和立春、春节相关民俗文化很多,传统的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之外,还有一些小众的风雅年俗。

“美年记忆”展:古时春节的民俗

来源: 科技日报
2020-01-22 1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不声不息间,街头的红灯笼已然高高挂起了。年的脚步,近了。

年货备齐了吗?打扫除尘了没?或许,你还想过一个古色古香的年。

走进紫竹院公园深处的友贤山馆,在“美年记忆”展上,你会找到古人过年的正确打开方式。

  古时春节的风雅

中国一直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人们对“春”这个季节颇具感情。立春、春节一般被认为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日。

事实上,和立春、春节相关民俗文化很多,传统的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之外,还有一些小众的风雅年俗。

比如,穿青衣迎春、饮梅花酒、食七菜粥、咬春等等。《四民月令》中记载,“梅花酒,元日服之却老”。意思是说,在大年初一这天喝用梅花酿的酒,可以青春常驻。

不仅要饮“却老”酒,吃食也很重要。《帝京岁时纪胜》中写道:“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吃喝完,自然还要赏玩,放灯、观灯便是节日里的乐事。“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燃灯为祭。灯数以百有八盏为率,有四十九盏者,有按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帝京岁时纪胜》。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的许多活动都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娱乐活动比较少,古人为了消除从冬至到立春这一段漫长日子的寂寞和寒冷,除了“数九九”外,从明代开始,还出现了一种“九九消寒图”的风俗,以便一天一天数过这八十一天,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不一样的中国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不仅代表喜庆吉祥,还有着驱邪的功用。

传说,“年”是一种吃人怪兽,但它害怕红色。所以每到过年时,家家都在门口贴上红纸。门上贴的红纸后来就渐渐演变成了春联。

不只是春联,春节里,在很多地方,我们都能找到红色的踪影。但在这里,你或许能看到最丰富的红色,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历史年代。

银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红色颜料。尽管文献中未见,但从先秦的漆器中可以看到它被大量使用。其本身色相朱中偏灰,但在运用中并未以本色相呈现,基本上是调以大漆使用。

橘红,唐始用以状色形容。宋以后有具体色彩运用,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金主完颜亮事,“时亮衣橘红袍,所乘马金甲,自宋门出”中,橘红则为织物色彩。清陈浏《匋雅》中言瓷色“红有百余种,就抹红一种而论,有柿红、中、枣红、橘红之別。就橘红一种而论,又有广橘、福橘、瓯橘之殊,深浅显晦,细入毫芒,巧历之所不能算也”,这是后代更加细化的结果了。

木红具体运用的记载多见于明、清。明朝毕自严《度支奏议》中有“头号蟒段一疋,系木红色”的具体记录。《天工开物》中有染木红色的具体方法:“木红色:用苏木煎水,入明矾、棓子。”此色明、清时期运用广。

旧时的民俗百态

说起民俗,你会想到哪些?

在以“知事”为主体的展厅里,你看到的每一幅生动写实的图画,都出自一本珍贵完整的清朝民俗百态图。

看西洋景、吹玻璃、演鼓花……眼前的百态图,从人物、手艺等多个角度非常细腻地描绘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有些手艺或许失传了,有些工种可能消失了,但它们以另一种方式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们希望通过展示古籍里的关于中国年的雅讲究,年的色彩情感,以及古籍书里的民俗文化等,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如精读书的方式理解每个主题,体味传统的中国记忆。”此次展览策展人、北京国图书店设计总监杨玲玲说道。(记者 唐婷)

(唐婷)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