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追索,从来都是进行时。要找到归路,也要堵住流失漏洞,更要保护、利用好手头的文物,这样才不算辜负每一趟山水迢迢的回家路
每逢佳节,漂泊在外的游子让人分外牵挂。还有一批特殊的“游子”,同样牵动着大家的心。它们大多至今仍在漂泊,想回家,也在努力回家,那就是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
最近,央视一套推出的文化节目《传家》向观众讲述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的故事。从1860年流失算起,马首铜像历经曲折,最终于2019年回到祖国,归藏于圆明园,结束了100多年的离散漂泊。回家的路有多不容易,由此可见一斑。追索流失文物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而对于中国来说,文物数量大、流失年代久远、流失渠道复杂,无疑又增添了重重障碍。它们或因战火硝烟,或因挖掘盗窃,或因非法走私,漂洋过海、几经买卖,有的甚至成了一些海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果这些文物会说话,可能也会时常感慨,何时能返故乡?
好在,遥远的呼唤并没有被忽视,回家的脚步也没有因为道阻且长而停滞。器身流失海外近百年后,国宝皿方罍终于得以“身首合一”;被劫掠的青铜虎鎣,流浪了近160年才顺利回来;2600多岁的“晋公盘”流落多国,去年被成功追回;国宝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通过跨国追索回归……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有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顺利回归,仅2019年就有1000多件文物归来。近些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探索追索流失文物的可行方案,从过去的艰难寻访、出资回购,到现在综合运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手段,与更多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文物的返乡路走通了也走顺了,更为多样化的追索方式贡献了中国实践。
波澜曲折的回归之路也在通过更多述说感染着人们。“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等展出珍贵文物……追今抚昔,越来越多人感受到追索文物的价值和意义,见证日益强大的国家靠实力“护送”国宝。而每当有文物归来,暖心的“欢迎回家”总会刷屏。并不是谁拥有文物,谁就拥有历史。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追索文物同样是在追索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与认同,领更多文物回家,也是希望让“游子”们在土生土长的故乡,释放更大的文化魅力。《传家》节目传递的,正是这样的理念。
马首已回家,但还有许许多多的文物离散他乡,还有千千万万的“游子”等待回家。文物追索,从来都是进行时。要找到归路,也要堵住流失漏洞,更要保护、利用好手头的文物,这样才不算辜负每一趟山水迢迢的回家路。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04日 12 版)
(管璇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