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普读物 更该告诉孩子保护野生动物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指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中存在关于果子狸的不当表述。可能有人会说,食用果子狸代表的野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科普内容只是基于事实的客观陈述。

儿童科普读物 更该告诉孩子保护野生动物

来源:光明网    2020-02-14 10:15
来源: 光明网
2020-02-14 10: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指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中存在关于果子狸的不当表述。11日,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回应称,已第一时间通知全国各销售网点全面下架该书。

被网友指出的不当表述,是这样的——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稀有“山珍”,它们的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难得的高级原料,也可以医治烫伤,它们的皮毛可做皮手套,它们的尾毛和针毛,可以制成毛刷和画笔。在疫情的特殊时期,直言不讳地称果子狸可以食用、入药和当手工原材料,如此功利和赤裸的科普内容,引发网友吐槽不难预料。

研究结果显示,当年的非典风波中,果子狸就是SARS病毒传播重要的中间宿主。而本次新冠肺炎,果子狸同样不排除中间宿主的可能。那么,在野味的食用和交易已经成为灾难源头的前提下,还在强调果子狸是“山珍”,科普导向毫无疑问相当不合适,和反对非法捕食野生动物的社会共识形成了明显背离。

可能有人会说,食用果子狸代表的野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科普内容只是基于事实的客观陈述。但首先得看到,儿童科普读物,面对的是价值观正在塑型期的青少年,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果子狸之于人类的食用等经济利用价值,本身就太过肤浅,也会扭曲他们看待野生动物和自然界的方式。再者,果子狸等一些野生动物,作为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同样是早就确证的事实,那么为何科普只提利用价值,而不谈其交易和食用的风险,以示警醒?

科普读物在普及常识之余,理应是有正面、积极、和谐的价值导向的。事实上,这段时间疫情发生后,全国已经明确禁止野生动物贩卖和交易。而为了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同时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进行源头控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拟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列入立法计划,并加快动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进程。在这种前提下,科普读物中的那些带着时代陋习的传统,理应得到及时的修正,尽最大可能减少非法贩卖捕杀食用野生动物的文化依据。

目前,武汉大学出版社已经全面下架该书,这是回应舆论的必然要求。只不过需要重申的是,这种纠偏动作,不应该仅仅是疫情特殊时期为了向舆论交差。即便没有疫情,即便果子狸不是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那种只讲野生动物经济利用价值的科普逻辑,也应该尽早丢弃。作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读物,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应该成为基本的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动物小百科》这一起案例。此前就有不少类似的吐槽,比如在有的科普读物之中,穿山甲与鹿两种动物被列为“药品”,展示在动物与人的关系图中。片面强调野生动物的利用价值,耳濡目染受其影响的青少年,未来又如何善待野生动物?

因此科普领域,尤其是儿童科普领域,应该对这种功利、短视的知识普及方法论进行系统升级。这种升级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疫情,更是为了传达一种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理念。(熊志)

(熊志)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