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音乐家创作《黎明的编钟声》 用音乐为武汉做点什么

歌词写好后,何浏很快就召集到了15位武汉市民参与中文版音乐视频的录制,他们中有学生、医务工作者、教师、金融机构职员、作家等。”尚·马龙表示,如果这首歌有所收益,将全部用于抗击疫情,“我相信以中国和中国人的坚强,一定能战胜疫情。

比利时音乐家创作《黎明的编钟声》 用音乐为武汉做点什么

2020-03-02 09: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尚·马龙声援中国抗击疫情  刘军摄

“好想念,长江边。灯火阑珊处,曾经占据了全部。Don't give up, when you hear the music of chime bells.”中文与英文相交替,钢琴和编钟共奏响,这首由比利时音乐家尚·马龙和15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武汉市民隔空对唱的《黎明的编钟声》,自2月22日在新华社客户端发布以来,已经突破了100万的浏览量。此前,这首歌曲的英文版《Chime of the Dawn Bells》2月10日凌晨上线后,就曾引起社交媒体的刷屏。

从比利时传到武汉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故乡。”来自比利时的尚·马龙,已经到访中国超过150次。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他的专辑陆续在中国发布、引发关注后,尚·马龙就对这片喜爱他音乐的土地产生了好奇。2002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旅行、演出。他曾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与中国音乐家张军一道,谱写爵士和昆曲的跨界对话;也曾住进贵州的乡村,在一次次的采风中获取来自传统侗族歌曲的灵感。

正是由于和中国的种种情缘,当听到中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时,尚·马龙感到无比惊讶和揪心,立刻给自己的所有中国朋友打了电话,询问他们是否一切都好,其中就包括他的老朋友何浏。何浏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去年和尚·马龙见面的时候,就曾一起探讨过关于编钟与西方乐器相融合的可能性。尽管已经接触过众多中国传统音乐、乐器,尚·马龙却从未有过在创作中融入编钟元素的经历。两人当即有了合作的想法,而对疫情共同的关注,让他们决定用音乐一同为武汉做点什么。

1月28日,创作正式开始。“我的脑海里已经有了关于旋律的一部分想法,它非常舒缓,我认为它就是我们想要的。”在何浏、英国音乐人罗伯特·默里和尚·马龙共同完成作词后,尚·马龙很快完成了旋律的创作,同时他的女儿、歌唱家诺艾米以及音乐家斯万诺·马卡卢斯也参与了歌曲制作。这一版MV的制作得到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帮助,取得了医护人员奋战一线的珍贵镜头。

相信音乐的力量

由于布鲁塞尔和武汉有着7小时的时差,尚·马龙和何浏时常在各自时区的凌晨工作。“有时候马龙那边是凌晨三点左右,我给他发了一条留言,他却立刻回复了,我才发现他还没睡。”何浏笑着回忆这段灵感共同迸发的时光。

身处武汉,何浏在中文版歌词中融入了自己更多的内心感受。“我更想体现的是希望。比如‘好想念,长江边。灯火阑珊处,曾经占据了全部’这句歌词,是我回忆起江边曾经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而后面提到‘东湖边,钟和弦’,其实我本身就住在东湖边。”这些歌词都表达了武汉人希望武汉尽早恢复生机的心声。

歌词写好后,何浏很快就召集到了15位武汉市民参与中文版音乐视频的录制,他们中有学生、医务工作者、教师、金融机构职员、作家等。参与录制的作家十里感叹道:“很高兴能够参与进来。一直想为生病的武汉做点什么,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地一起渡过难关,与武汉一起见证每年都如期而至的樱花。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我相信音乐的力量。它虽然不能直接对抗疾病,但我希望这首歌能给中国人带来感动和支持。”尚·马龙表示,如果这首歌有所收益,将全部用于抗击疫情,“我相信以中国和中国人的坚强,一定能战胜疫情。”(林子夜)

标签:

(林子夜)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