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风和日丽》的部分海外音乐家、音乐学子
刘月宁在《风和日丽》中演奏
《风和日丽》音乐短片片头
陈芸芸在《风和日丽》中演奏
“朝霞铺大地,万物同苏醒,平静生长,浅吟聆听……”在一阵悠扬清脆的扬琴声中,音乐短片《风和日丽》拉开了序幕。随后,演奏古筝、二胡、中阮和琵琶的海外青年音乐家和吟唱着中文歌词的音乐学子陆续出现在画面中。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际,中央音乐学院联合来自丹麦、乌克兰、德国、加拿大、美国5国的青年音乐家、音乐学子,采用“云合乐”的方式制作了音乐短片《风和日丽》,用和谐优美的韵律,为全世界人民送去温暖和力量。
以中国民乐传递美好祝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变化。近段时间,疫情在海外蔓延,我们也特别牵挂海外音乐孔子学院、音乐孔子课堂的青年音乐家和音乐学子。”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孔子学院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主任刘月宁告诉笔者,此次策划制作音乐短片《风和日丽》的原因,一方面是想表达对外国朋友的美好祝愿,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中外音乐家携手演奏/演唱,传递人类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希望。
《风和日丽》的词曲作者为青年扬琴演奏家、作曲家陈芸芸。据她介绍,这首作品是为民族室内乐与声乐而作。“最近很久不出门了,在家打开窗户,外面的清风徐徐吹来,阳光灿烂。我很想把这种美好的感觉、春天的魅力投入到作品创作中,让大家相信我们一定都能有这样美好的一天。”相比描述疫情中的痛苦和抗争,陈芸芸更希望能从积极向上的角度,鼓励全世界的听众。
陈芸芸表示,作为民乐与声乐结合的一部作品,《风和日丽》在创作上呈现出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不仅有民乐独奏,也有民乐为声乐伴奏的部分;第二是选择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既有中国韵味,又易于被世界听众理解;第三是人声演唱和民乐独奏分布合宜,构成一种渐进、对话的感觉。“开头用扬琴的声音营造出朦胧的感觉,仿佛阳光刚洒在嫩芽上,然后再带出琵琶等更有个性的中式乐器的乐音,以及人声的吟唱。除了声音的递进之外,《风和日丽》里还有人声和民乐‘一问一答’的感觉,比如在人声过后,最高潮的部分是留给器乐的,一般作品不会这样设计,这也是为了凸显不同国家互相呼应、守望相助的主题。”
中外青年“云合作”共唱明天
《风和日丽》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外青年的“云合作”。
在社会各界以及欧美多所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创演和制作团队克服了欧美各国因疫情停课、关校以及距离和时差等困难,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即完成创作、录制、制作等工作。25位中外音乐家、音乐学子在各自的家中录制了音乐短片片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部作品的制作中。
“这些海外音乐家、音乐学子中,许多人早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当我们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他们都非常踊跃地参与。”刘月宁向笔者介绍。
来自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的青年教师荷西·瓦伦蒂(José Valente),早在2015年就在音乐孔子学院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课程。在那儿,他学弹古筝、拉二胡、打太极、说中文,并多次到中国参加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孔子学院国际音乐夏令营、中国音乐文化暑期研修学院活动。
此次,荷西在音乐短片中表演了古筝。由于家里没有古筝,在刘月宁教授的帮助下,当地华人张莎莉戴着口罩亲自开车把乐器送到荷西家里,令他非常感动。目前,丹麦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尚不算太多,荷西更担心疫情较为严重的故乡葡萄牙。他想通过《风和日丽》这首作品传达“希望、爱、友善和支持”。“尽管现在疫情肆虐,但我确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各地的情况都会变好,就像中国现在慢慢好转一样,其他国家也一定会恢复正常。每个人都在自我隔离之中,但这个短片的录制证明了我们仍然可以在一起。”
《风和日丽》中的人声,来自德国伯乐高级文理高中中文合唱团的4位女生。合唱团团长张云刚老师介绍,当他将招募信息发到学生群聊里时,这几位女生当即自告奋勇要参与进来。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她们就学会了中文歌词并完成录制。整个过程中,张云刚向这些年轻的海外学生讲解什么是“天下一家”,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理解这首作品。“我告诉她们,虽然中国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只有各国互帮互助,加强医疗物资、信息的共享,才能迎来希望。”
《风和日丽》发布后,在海内外引发关注,收获感动。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官方推特(Twitter)下,一名叫“Silke”的网友用德语提问:“这首作品的下载链接在哪里?这是一首中国的古典作品吗?有没有谱子,我想学这首歌,也学着欣赏这首歌。”作品能受到外国朋友的认可,陈芸芸很欣慰:“如果我们用自己最擅长、最热爱的专业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能给大家带去温暖和希望,我觉得我们就很知足了。”
“虽然身处不同国家,但我们同属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要团结起来,守望相助,共同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迎来风和日丽的明天。”刘月宁表示。(林子夜)
标签:
(林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