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讲述宋仁宗朝(1022-1063年)历史的电视剧《清平乐》在湖南卫视播出。该剧改编自小说《孤城闭》,但与小说以仁宗长女徽柔公主与宦官梁怀吉的感情为主线不同,《清平乐》是一部宋仁宗朝时代的“编年史”,其间既描写了仁宗个人的感情世界和挣扎,也尽量展现了仁宗朝的时代大事,可以说是第一部有“宋代味道”的古装历史剧。
一、所谓“宋代味道”
说它有“宋代味道”,首先体现在对宋代历史细节的尊重,剧中的人名、官名、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细节等基本与历史记载吻合。宋代职官制度复杂,有官有职有差遣,莫说普通大众,就是非专门研究的学者也未必能弄清楚,影视剧中出现错误更属平常,而《清平乐》所提及的大小官名基本无误。官名之外,年号亦同。宋仁宗年号中“景祐”、“皇祐”、“嘉祐”等由于繁简转换经常错成“景佑”、“皇佑”、“嘉佑”,学术论著中类似错误也不鲜见,而《清平乐》剧中基本正确,实在难得。
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细节等也做到了尊重史实。比如科举方面,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1007-1072)为省试第一,殿试第十四名,第一名王拱辰(1012-1085)原名拱寿,宋仁宗改名拱辰;嘉祐二年(1056)科举,欧阳修与范镇(1007-1088)等知贡举,省试中见到苏轼(1037-1011)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为惊叹,想要录取为第一名,又疑心是门人曾巩(1019-1083)所为,恐遭非议,改为第二名。这些都有据可查,欧阳修的科举名次,王拱辰原名,这些细节宋史学者都很少注意。
又如李宸妃(987-1032)下葬事,据《宋史·李宸妃传》,当时刘太后(969-1033)本打算以普通宫人礼下葬,吕夷简(978-1044)上奏葬礼应当优厚。当时刘太后正与仁宗同坐,立即将仁宗支开,之后召吕夷简商讨。最初刘太后并不愿厚葬宸妃,但吕夷简以厚葬宸妃可以日后保全刘氏为由,最终说服刘太后。刘太后去世后,荆王元俨(即八大王,985-1044)告知仁宗为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仁宗遂赴洪福院开棺,看到宸妃以皇太后冠服下葬,用水银养护遗体,知道其并未遭人毒害,且葬礼优厚,感叹人言不可轻信,由此刘氏亦得以保全。这些场景,剧中都进行了详尽且符合史实的复原。
其次,剧中对史籍记载未详之处,进行了合乎情理的补充。比如仁宗在刘太后去世前是否知道自己是李宸妃所生,史书记载是当时仁宗身边的人畏惧刘太后,故无人敢告知仁宗。但从情理上来说,这很可能是一种记载上的选择,未必是历史事实。中国古代王朝大多宣称以孝治天下,假如仁宗知道宸妃是自己生母,而无法恪尽孝道,那么对仁宗仁孝的形象无异是不利的。而剧中对此记载就进行了突破,有佯狂病的八大王将此事告知仁宗,这就有了剧中第一集仁宗奔赴永定陵欲见宸妃的剧情。宸妃避而不见,仁宗无奈回宫。
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1022-1033年),仁宗13-24岁,正是从青少年到成人的阶段,期间肯定有叛逆期,有对刘太后大权独揽的不满,可惜的是,史料中对这些事情记载很少,剧中也进行了一些合乎情理的发挥。比如天圣四年(1026)八月,范仲淹(989-1052)因母亲谢氏病逝,辞官守丧,仁宗与忠臣在朝堂议论孝道,借以暗刺刘太后;之后大肆在后宫宣扬自己怀念当年李娘子做的酿梅子,郭皇后为讨他欢心,去梁家铺子寻了方子做出梅子,并奉仁宗命特地呈给刘太后,碟子上还因仁宗品尝时吟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刻了“三春晖”三字,刺痛刘太后。这些事情虽未必真实,却属于合乎情理的补充和发挥。
当然,剧中发挥最多的就是徽柔公主和梁怀吉的感情线了。徽柔公主为仁宗长女,苗贵妃所生,史籍中并未记载其名,徽柔为《孤城闭》小说中所取之名,其他记载也很少。《宋史》本传仅载其为仁宗祈福,与丈夫驸马都尉李玮关系不好,夜开宫门导致谏官弹劾、梁怀吉等被贬等事。在这些记载的基础上,剧中对徽柔与梁怀吉的感情故事进行了很多合乎情理的补充和发挥。看过剧之后,我们也可以对宋仁宗、徽柔公主等多一份同情之理解。徽柔公主丈夫李玮相貌丑陋,资质愚钝,徽柔并不喜欢。婚姻不幸,又不能像普通人家女子走出家门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与从小陪伴自己的宦官梁怀吉等亲近也是情理之中。但这份亲近,又不符合礼法,被婆婆杨氏撞见后,引起争执,公主一怒之下夜闯宫禁,又被谏官等弹劾,导致梁怀吉等被贬。此时公主内心之无奈愤懑可想而知。她只好以自杀等极端手段要挟仁宗,希望召还梁怀吉。仁宗不得已,只好把怀吉召回。这种“不得已”,自然有公主胁迫的原因在,也有对公主婚姻不幸的内疚和自责。仁宗一生共育有3位皇子,全部夭折;13位公主,9位夭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对长大成人的长女徽柔多几分疼爱,而嫁给李玮这桩不幸婚姻又是仁宗一手操办。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徽柔与李玮再次闹翻后,仁宗允许二人分居,公主自此长居宫廷。
第三,剧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与历史记载一致。在大多数古装剧中,善恶对立是最常见的模式。比如有关宋代最著名的两个古装剧,一是杨家将,有反派潘美(925-991);二是包拯(999-1062)相关剧,反派为庞籍庞太师(988-1063)。然而事实上造成杨业(?-986)战死悲剧的罪魁祸首并非潘美,而是监军王侁,可能王侁在历史上太过寂寂无名,不够资格当大反派,才将反派帽子戴到了对杨业之死有一定责任的潘美头上。事实上潘美在宋初战功比杨业高得多,评价也不错。另一个无名躺枪的就是庞籍。庞籍为宋仁宗朝名臣,庆历年间(1040-1048)在陕西抵御西夏有功,并提拔了名将狄青(1008-1057),后来入朝做了枢密使、宰相。庞籍通晓律令,擅长吏事,立朝刚正不阿,政治声誉很高,却不幸无辜躺枪千百年。
相比之下,《清平乐》中并没有始终不变的反面人物,大多数角色都是多面复杂的,即使老奸巨猾如吕夷简,在剧中也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如劝刘太后厚葬宸妃,在仁宗朝初年处置政事亦发挥着重要作用,行政能力很强,比当时其他宰相章得象(978-1048)、陈执中(990-1059)等称职得多。郭皇后年轻气盛,嫉妒单纯却无甚城府,与历史记载颇相吻合。曹皇后入宫前的经历为剧中杜撰,但剧中入宫后为皇后的很多事情都有历史记载,比如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夜,宫廷内有数名卫士作乱,曹皇后镇定指挥平乱,有宫女与作乱卫士有私情,依法当杀,仁宗本想从轻处置,曹皇后规劝仁宗,最终处死宫女;仁宗去世时,曹皇后下令封锁宫门,召英宗、宰相,保障了英宗顺利即位。嘉祐元年(1056)病危时曾大呼皇后与宦官张茂泽谋反,导致曹皇后不敢来探病,这些记载均有据可查,剧中的形象与历史形象也很接近。细节表述和人物关系的诠释,剧中逻辑亦能做到自洽。
第四,剧中对宋代的很多生活场景进行了复原。比如当时人称呼皇帝为官家,徽柔公主称呼皇帝为爹爹,皇后为孃孃,称生母苗贵妃为姐姐。另外当时宫廷内最常吃羊肉,清风楼是达官贵人最爱去的聚会之地等等,这些都是一般人甚至学者很少注意的细节。
从历史事件的细节、人物形象的塑造、生活场景的描绘来看,《清平乐》都是一部很有宋代色彩、符合宋代历史的古装剧。
二、宋仁宗及其时代
与一般历史剧多称颂帝王文治武功不同,《清平乐》是一部描写帝王在当时的历史中“挣扎”的剧。尽管宋仁宗在之后尤其是南宋时期评价很高,仁宗之治也经常被称为盛世。因为宋夏战争的刺激,仁宗一度启用范仲淹、富弼(1004-1083)、韩琦等变法革新,即著名的庆历新政。但仁宗对变革的预期、支持变法的意志力都没有那么大,正如剧中范仲淹改革前去见吕夷简时,吕夷简所提醒的,仁宗只是想治理冗官、冗费,绝不会更改祖宗之法。正因为如此,当新政遇到挫折,改革派被抨击朋党后,庆历新政也很快夭折。之后仁宗朝政治上一直弥漫着因循保守的气息,正如后来王安石(1021-1086)在《本朝百年无事劄子》中提醒的,宋立国百年虽看似太平无事,但“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数不胜数,亟待改革,这也就有了后来的王安石变法。
就个人生活而言,宋仁宗也谈不上幸福,他娶的郭皇后是刘太后所选,并非心中所愿;亲政后续娶的曹皇后也是因应朝臣的呼声,亦非自己所喜。3个皇子全部夭折,13位公主仅存活4位,最终皇位也是选择宗室赵宗实继承。《清平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宋仁宗其实是一个在皇城之内的时刻挣扎的皇帝。以前有人说皇帝制度下只有皇帝一个人是自由的,但实际上皇帝也被这套枷锁束缚着。
当然,宫廷之内,挣扎的不仅是皇帝。曹皇后身居皇后之位,但与仁宗的关系并非始终融洽。徽柔公主婚姻不幸,但碍于仁宗赐婚和当时的礼法,却一直无法摆脱。为了女儿幸福,苗贵妃曾派遣宦官王务滋收集驸马李玮过错,想要找机会让二人离婚,最终未能如愿。
尽管仁宗个人的文治武功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无法相提并论,但仁宗朝却是中国思想文化史最璀璨的时代之一。中国文官政治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到了仁宗朝终于出现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敢于喊出“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士大夫群体。儒家思想在经过长期与佛道两家的冲突融合后,也在仁宗朝开花结果,孕育出新儒学的硕果。北宋五子周敦颐(1017-1073)、邵雍(1012-1077)、张载(1020-1077)、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以及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1009-1066)、苏轼、苏辙(1039-1112)或主要生活在仁宗朝,或成长于仁宗朝。北宋最著名的文臣、史学家司马光(1119-1086)和改革家王安石,也是成长于仁宗朝的名臣。这些思想文化上的硕果,究竟与宋仁宗个人统治有怎样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回答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史书记载以帝王将相为主,普通人的生活极少涉及,因此梁启超曾批评二十四史不过二十四姓家谱而已。不过,尽管帝王是史书记载的核心,但也主要是治国理政等方面,皇帝个人的日常生活、内心的感情世界,也很少被提及。历史研究也好,文艺创造也罢,都不应止步于帝王的文治武功,当时人的生活、情感世界,大时代下人的挣扎,也应该是我们努力了解的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清平乐》这部仁宗朝“编年史”,是一部与以往不一样的历史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看过剧后,大家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北宋仁宗朝或宋代开封城,可以阅读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朱瑞熙等先生的《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虞云国先生的《细说宋朝》、邓小南先生的《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小岛毅先生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余蔚先生的《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宋史》等著作,相信看完之后对宋代会有更多真切的了解。
作者:闫建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闫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