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山东省济宁市十二中学初三理科老师林苗苗在网课课堂上推广明星歌曲。在学生表示抗议后公然当着数百人的面训斥该生“滚出去”引发热议。
当前,“饭圈文化”“粉丝经济”愈演愈烈,已经从此前的单一案例演变为群体文化。我们现在需要反思的是“Z世代”粉丝群体对整个娱乐圈培养选拔艺人机制造成的影响。
在科技高速发展,网络畅通无阻的时代,普通人与艺人明星的沟通方式更加多元,沟通距离更加亲近,这是催生各类艺人选秀节目的重要原因。这些节目最大的共同点就大众投票与最后决定出道的人密切相关,“Z世代”的粉丝就是投票的主流群体。
也许是当前年轻一代的粉丝因为年龄和经历的关系让他们拥有更激进或跳跃的思维方式,极容易被带偏情绪。往往艺人或头部粉丝登高一呼,熬夜也要把数据做上去,贷款也要把专辑销售额刷上去,一些本就思想不坚定的粉丝也就跟着大潮流走了。包括近段时间爆出的不少教师向一群未成年人灌输偶像文化,让学生们拉条幅喊口号,推销购买偶像作品的行为也让人瞠目结舌。
现在的娱乐圈流行“人设”,学霸人设、暖男人设、清纯人设、文艺人设……只要人设不倒,艺人的形象就不倒;艺人形象不倒,品牌价值就会节节攀升。也正是基于此,不仅娱乐公司、艺人团队热衷于打造人设,大部分粉丝们也愿意去维护人设。这也就衍生出了“控评”这一行当。只要涉及到自家偶像的话题,必须保证清一色的好评。只要有人说自家偶像不行,大批粉丝就会群起而攻之,轻则言语回怼,重则“人肉”“举报”。
有人说,粉丝做得这些行为跟偶像无关。但事实上,“流量明星”与粉丝就存在一种紧紧捆绑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哪怕粉丝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流量明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粉丝的感受。这是因为“流量明星”的选秀出道方式所限,他们的出道就是靠着“流量”而来。如果惹恼了粉丝,丧失了粉丝基础,人设就会瞬间崩塌,吸金能力也会大幅下降。
偶像崇拜无可厚非,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理想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白月光。在去年,豆瓣上的一个帖子发出疑问:“周杰伦的话题在超话榜上排名并不高,并且相关的转发、评论量相比起当红明星来也相去甚远,为什么演唱会门票会卖的那么快呢?”于是一帮“中老年”歌迷自发学习做数据打榜,直接将周杰伦顶上了微博明星榜首位,用充分的事实证明:微博明星榜上排名不高不代表没有受众基础与影响力。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看似没有影响力的现象,只是因为时代不同,追星的方式不同罢了。譬如周杰伦出了新专辑,大部分粉丝会选择购买,买专辑听歌是作为粉丝的一种享受,是为了支持偶像与版权工作,这没有任何问题。但他们不会为了刷数据而去重复购买大量的歌曲专辑,更不会在网络上进行大规模的控评亦或是诋毁其他歌手。事实上,追星本就是一个愉悦自己的过程,是给自己树立的一个向前奋斗前行的标杆。如果因为追星而弄得自己心力交瘁,甚至每天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网络上为偶像声援、打榜、控评、刷数据来营造维护这个标杆的形象,那这样的追星意义在哪里?
回顾以往十余二十、三十年,那是个成龙还在演死尸,周星驰还在跑龙套的时代,娱乐圈中的艺人大多数都是从底层一步步做起,有的从表演科班毕业后在话剧舞台锤炼十余年才走上大荧幕,有的经历了九死一生才争取到一个上镜武打机会……那个时代,通讯不发达、设备不先进、跳楼不靠特效、绿幕抠像还未盛行,但就是这样原汁原味的荧幕情怀却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心向往之,陈道明、梁朝伟、王祖贤、林青霞等一众人不需要通过与粉丝过度捆绑互动也成为了一个时间段人的男神与女神。
我们会发现,最近几年通过正规电影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科班出道的艺人越来越少,而通过各类选秀节目,利用粉丝文化出道的不在少数。其原因就在于全民养成的选秀培养模式比那些专业科班出道模式所付出的造星成本与周期大大降低,而在短期内却能取得大量收益。
但这种“流量明星”能真正长久吗?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又换了一波新的年轻人,又有了新的年轻偶像,而没有实打实作品的“过气”偶像又靠什么去吸引粉丝?
所以“流量明星”和粉丝都要明确一点,真正优秀的明星艺人靠的是作品,不是流量;真正能够让时代记住的,是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不是为秀而秀;真正能让人得到认可的是自身的表演实力、演唱实力,不是靠粉丝刷量、控评、拉踩、举报就能营销出一个好的形象。毕竟粉丝再多,也不如中国14亿人口基数的路人多。路人缘败光,注定要退出舞台中心。“流量明星”不如好好打磨自己,想演戏的就好好磨练演技,想唱歌的就好好锤炼唱歌技艺,提升一下职业素养。粉丝们也该注意下自己的追星方式,理智追星,别让畸形的文化带偏了价值观。
一个社会该有什么样的偶像?青少年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起码应当是正直、激昂、向上、向善的。董卿此前说过一句话:“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这句话赠予目前畸形的追星文化,正当其时。
作者:丁君朋
(zer)